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57章:防范未然(2/3)

作者:荣誉与忠诚
统的建设对他们有利。

刘彦是进入关中之后才有了宫城建设的 ,之前国家徭役基本是用于灌溉系统和道路上面,花费了将近七年的时间逐渐修复各地原有的灌溉系统,对各乡里连接县城的道路也十分重视,对于国家采取这样的行为是得到百姓的热烈支持。

到元朔八年之后,修建连同县城到郡首府的道路才被提上计划,只不过是计划跟不上变化,猜测中的大面积干旱变成事实,转为修建连同国家南北两端的国道。

现如今被用于修建国道的总劳力超过五百万人,是国道沿途各郡县就近劳动,比较危险的开山则是使用奴隶。

五百万人是汉国总人口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历朝历代压根就没有动用这种人口基数干国家工程的例子,不但对管理压力很大,各种消耗更是海量,但与保证社会安定相比较起来,国道建成之后对贸易流通和调兵速度的作用,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时间已经走到了元朔九年(公元四五零年),距离旱灾在北疆和中原全面爆发只是剩下一年。旱灾之后还有蝗灾,这种程度的大自然反扑真心不是人力想要抵抗就能抵抗。

对大汉……或者说刘彦最为严峻的是,诸夏的皇权基本是与神权挂钩,尤其是西汉的天人感应到东汉被全面接受之后,但凡是出现什么天灾基本与统治者的道德挂钩上。

元朔八年末,西北出现旱灾,就有刘彦道德不足以统治西北的言论出现,曾经的张氏凉国余孽上蹿下跳,还是汉国反应及时才没有酿成大患,可是麻烦事也是没有彻底根绝。

原先坐镇的李匡先是杀一批和关一批,更有谢艾从旁安抚,还是等冉闵过去才算是让事情最大程度压下来,问题是关于刘彦的道德不足以统治西北的言论并没有完全消失。

“青壮皆出阳关往西域而去,此为妥当之举。”桑虞是御史府的头头,御史府改革之后虽然没有以前的权力大,可是话语权还是有:“臣以为应当更进一步,或可迁移西北之民往西南而去?”

“不妥。”纪昌蹙眉看向桑虞,说道:“西北青壮大举出关,再迁其民大大不妥。”

汉国的西南范围有点大,包括巴蜀以及原先的荆州西南都算是。那里是西汉归时期于诸夏所有,可是西汉、东汉、三国割据、西晋到东晋,除了巴蜀有用心建设之外,其余区域就好像一直被遗忘那样。

拿原先的交州来做例子,还是秦帝国派遣南征军团南下,随着秦帝国崩溃,南疆军团自立建国,赵佗当政时期有经过建设,但南越被西汉攻灭之后,那些地方就一直是原地踏步。就是曾经割据南方的孙吴政权有建设,也是仅仅盯着江南(现代浙江和苏州),对其余地方也是不管不问。

数百年过去了,西南那片地方之前是什么样子,到现在依然还是什么样子,有点区别的仅是汉人的数量增加了一些,可是当地的土人也没见少。

汉国对人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只有汉人和非汉人两种,攻灭东晋小朝廷之后,军方进军西南是一路清扫过去,源于历史因素极少动刀子,通常是传檄而定,可必要的人口登记却是不会少,愿意配合的土人摇身一变成为光荣的汉人一员,不愿意配合的土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捕为奴。

到目前为止,西南还不算真正的安定下来,不愿意放弃习俗的土人躲避起来,偶尔会出来袭击汉人村落,然后是汉国驻军时不时扫荡一下,更是鼓励捕奴队到西南抓捕土人。

纪昌反对将西北的人迁移到西南,原因之一就是那里算不上安定,西北青壮去西域拼命,家人却被逼到西南与土人拼命,要是那些到西域的西北青壮知道消息,要不要揭竿而起,组成大军来反扑?

桑虞说那些却也有一定的原因,西北人对汉国没有归属心,导致的是其余区域也开始不拿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