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75章:有所为,有所不为(2/4)

作者:荣誉与忠诚
于建康。

长安身为帝都繁华程度却是输给建康,是因为建康是一座商业城市。

汉帝国第二繁荣的城市依然不是长安,是位处帝国东部的临淄。

堂堂帝都繁荣程度却是仅仅排在全国的第三?若是其他皇帝自然是无法接受,但在刘彦这里却是可以的。

在刘彦看来,一个国家的首都并不一定要是最繁荣的地方,仅仅是作为首都就注定会成为政治之城。

“陛下,诸王朝皆是强本弱末。”谢安身穿常服,手里甚至提着一个不知道装着什么的包裹。他是很碰巧才遇到刘彦一伙人,并不是刻意假装相遇:“自是不允许地方强于中央。”

谢安说得没有错,上述任何一个朝代,一直到王朝被终结,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会允许地方强于中央。

“哦?安石是赞成子深所奏?”刘彦并不去多想谢安是不是刻意遭遇自己,他在街道上看见谢安带着自己三岁的儿子逛街,想了想邀请一块前往天坛广场:“将地方富户迁徙来京?”

谢安没有犹豫地说:“迁徙富户充实中央,古有定论,乃是善政。”

很早很早的时候,追述起来可以远到商朝,统治者都是将地方上的富户迁徙到自己的眼皮底下。

干的最利索的还是西汉,从刘邦一直到刘衎,每一位皇帝都是每隔几年就会将地方的富户迁来中央。他们用的名号是充实“陵”,而“陵”当然是寝陵,也就是死后安葬的地方。

当然了,迁徙富户可不是拉来陪葬,其实就是安置在正在修建寝陵的附近,聚集人口成为长安的子城之一。

东汉并没有将地方富户迁徙到中央的做法,结果是显而易见之极,地方豪强遍地,皇帝经常性成为傀儡,难以出现强势的皇帝,后面社稷根基干脆就是被豪强给掘了。

刘彦看着整洁的街道,再看街道上行走的路人。

想要观察一个国家,最为直面的不是去看军队,更不是去看最为繁荣的城市,其实是到每一个地方去看一看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都城,生活在都城的市民也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刘彦虽然不经常出宫城,每次出来则是肯定会亲眼看一看市民,看他们脸上是否红润,再看衣物穿着。

下雪天气,出门闲逛的市民并不多,便是出门行走在街道也会是行色匆匆。

刘彦亲眼所见之下,看到的每一个市民都是脸上红扑扑,却是没有多么地觉得骄傲,气候寒冷又出门给风吹,除非是被冻到发青,要不谁的脸上不会红扑扑啊?

只能是从衣着观察,寒冬的天气下,想要出门肯定是要做到保暖,市民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是衣服一层又一层,套在外面不是皮草大衣,就是厚厚的羊毛衣。

刘彦本来是想直接前往天坛广场,下了车走到一半临时改变主意,决定去城南的市集。

既然是临时更改地点,肯定不是决定了就立刻动身,依然是要给相关的防卫人员有时间来进行布置。

“建康有水道之便。”刘彦也想过迁徙天下富户到中央,可是很多次都在要下令的时候作罢:“外联诸邦,商货售卖便利。”

建康连接着长江,长江又有出海口,在这么一个没有空运的年代,陆运的成本又太大,水运才是节省运输成本的最佳方式。

同样的一件商品,必然会因为运输的成本而增价,而购买商品肯定是希望价格更低一些,建康就是因为水运的便利才聚集了天下商贾,也吸引了采购者前往。

聚集起来的商贾,他们慢慢就会将自己的工坊开设到建康周边,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循环,建康就那么成了汉帝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城市。

临淄的情况与建康别无二般,同样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