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四十章 歧黄之术(2/3)

作者:未知
奋。

我走下车子,跟着他们来到了院子里面,只见这院子里面也种满了药材。我认得其中一些,分别是丹参,玄参,白术,桔梗,白芍,牡丹,防风,皂刺之类的,给这原本萧条的冬日小院也增添了不少艳丽的色泽。

一张长方形的诊断桌放在院子中央,在那诊断桌上面竟然还放有笔墨纸砚,但是他却没有让我们坐在这院子中央的诊断桌上面,而是把我们请到了屋子里面。

这小院里面只有一间屋子,并没有什么东西厢房,但是屋子里面收拾的却也简洁雅致,并且当我看到屋子里面的摆设的时候却觉得他仿佛并不是崔明伏说的那种神棍之流。

这屋子里面也有一张长方形的诊断桌,在桌子上面也同样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并且还放有一青花瓷脉诊,在那纸张上面还有一块极为精细的镇纸。

与笔墨纸砚四宝相类,镇纸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常将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欣赏,同时用来压纸或者压书,由此出现了镇纸,又称纸镇、镇尺。

明人高濂著《遵生八笺》中有《镇纸》篇,他说有人以青铜虾蟆、青铜蹲虎、青铜蹲螭等器物作镇纸,而现在在桌子上面放着的便是一尊青铜蹲螭的镇纸。

并且在诊断桌的一侧,还有一个针灸模型。是一木头人,并且在这木头人的身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图,在一侧的架子上面还有一个布包,在布包之上,便是那古代郎中行医之时使用的“九针”!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复原。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针”经数千年使用演变,其中有好几种针已在临床之上不复存在了,现代常用之针具,系古代毫针展而成。

在木头架子的第二层放置的是一种小型的秤称戥秤,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称“戥子”。 古代郎中取药估价常用此物把这包药戥一戥。

并且在地板之上还有古时候,中药铺制药的药碾子,学名惠夷槽,它可是古代医家必备之物,据传与华佗行医有关。

在另一边有一中药橱,贴墙摆放,单观其长宽大小,便知此物绝非近代所造,因着它的尺寸说明它只能是古人所造,才会如此考究,其高不过鼻,宽不臂展长度,完全符合古代橱子“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的特点。由于药柜上下左右七排斗,不包括底层的三个四格抽屉,故又称七星斗柜。

因其调剂药品,方便易取,找药容易,故又有“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观全药匣”的特点。斗面呈长方形,稍微高出柜面,四边倒棱,加之醒目规律的黑色隶书药名,使整体斗柜表面布局层次分明,雅致美观,白色洁净,紫红古朴,为历代名家之选。

并且在那架子的最边上还放着一块“砭石”!我不由得眼周扩大了一圈,这东西可为上古之物。若不是行家出身有着一定家族传承的人自然是不会具备此物。

我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可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产生了用石片制成的医疗工具——砭石。据《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堪以破痈肿者也。”

古代医术《素问》也曾经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这表明了砭石是古代用来治病的一种工具。砭石包括石针、石努、石镰等。它们的大小没有一定的标准,而是根据用途进行制作。

如中说“制砭石大小”和《灵枢经?痈疽篇》说用“细而长”的砭石等。都是依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而定;但体积不会过大。以能用单手方便地挟持为原则。比如切割脓血的砭石,必须具备一侧磨制锋利的边缘,样子和现代使用的镰刀相似。这就是我国古代医学中所说的“赚镰”或“砭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