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八章 冠服制度(2/2)

作者:油煎番茄蛋
个笔记呀!一则避免遗忘,二则要用时也能查一查。

晚间向陵锦佑打听了一下,笔墨倒不是问题,因为绣坊要描花样,常备有一些。

然而好的纸张却颇不便宜,上好宣纸要几十百把文铜钱才买得到一令,才出师的绣工一个月工钱也不过百来文。因而绣坊内常用的是廉价的毛边纸,若要用时,可以向秋锦香领用几张。

既然有纸笔,就用自己认得的字来记好了,反正也不给别人看,是不是与这里的字一样又有什么关系?

想到这里,贞锦依忽然福至心灵:虽说自己是在现代学校读的书,好歹《三字经》《千字文》这种古代常见的启蒙读物是看过的,全文背诵现在是做不到,但其中不少句子还是记得的。如果能找到这里的《三字经》《千字文》又或是《百家姓》来看看,与记忆中的文字一对照,不就能学到这个社会里的常用字了吗?即使还有些不认得的字,以后再寻机会找识字的人问就行了。

她深觉这个办法极好,于是又问陵锦佑哪里有卖书的。

陵锦佑却说,书本就不容易得了,贵且不说,卖的地方还少,要到街上专门的文房铺子去找。

陵锦佑也不识字,对于这方面的事全然不了解,说到《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书名瞪着眼不明所以,更说不清铺子里卖的有哪些书。听贞锦依问这些事儿很是觉得奇怪,反问她打听这样的事情做什么,莫非也想读书识字考秀才?

贞锦依不便把真实想法跟她讲明,怕她听了又失惊打怪的。只说是家里有兄弟,想着日后挣了工钱,也让兄弟读些书,识几个字。

说到“兄弟”,脑海里先掠过春子虎头虎脑的模样,接着就想起正月,他们这年龄正该是上学启蒙的时候呀,就是冬子和腊月也该认些字才好。

陵锦佑却摇头道:“若不考秀才,只是识了字又有何用?且不说买书费钱,一本书那样贵,一个月工钱都买不了!就是买了书,请先生的花费更是不小,不如省下这钱,给你做嫁妆是正经。”

说到后面已有调笑的意味。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