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1.风骨(2/4)

作者:大季风
失,兴汉军会让王家从并州消失。

本来欢天喜地的王安,在看了平时以礼相待的王博,转眼间就恶狠狠的警告后,不由得一缩脖子,想要反悔却在王博似笑非笑的目光下怂了,心里暗骂:这位小爷原来是个笑面虎啊?自己千小心万小心,还是上了贼船啦!这要是不答应,恐怕明天就不知道死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喽!

送走各商队管事之后没几天,王博就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当官经历,也是由这个时代最高统治者——汉灵帝委任的官职。

丁原并没有食言,早在去岁就同当时的豫州刺史王允,上书汉灵帝,力荐王博为定襄郡守,然而却被没收到好处的阉宦所阻。虽然灵帝听闻王博两战杀胡数万,俘虏数万,堪称自明帝以来对胡最大战绩,龙颜大悦,但在张让等人的谗言下,最后只匆匆任命了一个小小的兴汉县令,加了个散爵:“御胡侯”而已。还是只下了个诏令,并没有正式派宦官传旨,至于本应依例赏赐的数百两银子,只字未提。

圣旨到达并州的刺史府,一身正气的丁原,也没有计较王博截留他汉军骑的卑劣行为,反而还自己倒贴了数百两银子,将朝廷的旨意送达兴汉城,让王博也见识了一把大汉忠臣的风骨。

御奴关血战,经过数个月的发酵,又在来往商队的刻意渲染之下,年后即传遍大汉北方各州,大大鼓舞了并、幽、冀三州,连年遭受塞外胡虏进犯之苦的广大百姓,各郡县汉庭官吏,以及开明大族也是津津乐道。

民间说书艺人甚至把兴汉军,编排成凶神恶煞的天兵天将下凡,王博生的三头六臂,生饮胡虏血,拿其头颅当下酒菜等等。众多百姓听了虽然明知道是骗人的,但是却听得津津有味,欢欣鼓舞。

也有不少人痛斥王博地煞星转世,数万头颅筑京观,何其残忍?修鬼道何其恶毒?此举有伤天和,乃残暴武夫所为之!不过这些人大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酸儒墨客。

而各地游侠、豪客等热血之人,却把王博当成了自己的偶像,纷纷赶往兴汉城从军。冀、并州因黑山军作乱而产生的大量流民,在听闻了兴汉城百姓安居乐业,而且以前也是蛾贼出身,也慢慢向兴汉城的方向汇聚。

王大县令听说后,立即把盖有皇帝玉玺的圣旨,扔给一旁等着瞅稀罕的众将,下令派出战兵小队以行商为名,在代郡、雁门关内设立流民收容处,专门负责接应络绎不绝的人群。并赴各县张榜:凡接济扶助过往流民者,兴汉城必有重谢。

北方各大商族早以对兴汉酒垂涎三尺,而世家大族也对兴汉城的新式家具兴趣盎然,所以对过往的流民稍予便利,不曾阻拦苛待。王博也托付王氏商队给予答谢。搭上关系的各地富商闻风而动,纷纷派得力心腹前往兴汉城求见王博,其中就有他前世耳熟能详的中山无极甄氏。王博对这些来人一律和善接见,并应允易酒之事。

天气转眼间变暖,已近农耕时节。王博早早的安排养活了一冬天的苦力们,在后勤的带领下,开荒垦地,准备屯田。兴汉境内的两条河流,正是天赐的农田灌溉用水良地,原来河岸两侧无法利用水浇灌的土地,在欢快运转的水车面前,变成了良田。

水车和曲辕犁这两个宝贝,又是王大县令对这个时代的巨大贡献,在别人眼里是打破脑袋都想不到的神作,但其实王博也就跑到工匠面前,花了区区数个时辰,就在兴汉民众惊为天人的赞叹中飘然离去。而王博带走的是无数崇拜的目光,收获的是作为前世小人物的满足。

开始劳作的前几天,作为整个兴汉城的最高领袖,王博为了表示对农耕的重视,还亲自带领众将动手,也让普通民众感受到了他亲民的一面。

于是乎,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无数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憧憬的兴汉民众,修渠的修渠;架水车的架水车;驱牛耕地的耕地……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