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3章 台湾政事(2/3)

作者:浓雾行者
州听闻是康孝基,此人如何?”

丁大胜摇了摇头,叹道:“康知州不如孙知州远矣,此人天天与一群酸腐文人饮酒赋诗,疏忽政务,若不是孙知州打下的基础,他哪有如此好过。孙知州政绩显着,朝廷见他理财甚精,调去京城做了三司副使,也是人尽其用。”

林贵平奇道:“那某从娄江溯江而上,见那船闸处还有不少工匠在修筑,阳澄湖处也有大批民夫在开挖,某还以为这知州甚是勤政。”

丁大胜道:“苏州的水利现下是江淮发运副使张纶在管着,要是康知州来管,只怕早就荒废了。”

众人闲聊了一会,思虑林贵平一路风尘仆仆,早早散了场歇息去了。

翌日,林贵平依依不舍的挥别了浑家和孩子,坐着运煤的船只扬帆太湖,到了长兴石炭场巡查了一番,见无甚异样,便骑上快马直奔太平州黄梅山铁矿。

黄梅山铁矿经过十个月的建设,已经像模像样,宿舍、食堂、学堂、场务一应齐全,远处的炼铁场也在建设之中。

此处的铁矿加上长兴那边的煤,将来定是仅次于京西路徐州的大型铁场。

矿场内眼下已有上千人,铁矿开采了不少,矿场离长江不远,木头轨道已经直接修到了码头旁,两艘新购买的海船已经满载着铁矿石在码头等候林贵平的到来。

林贵平对这采矿完全不懂,他随着场里的掌柜草草转了转,吃了顿饭就吩咐扬帆起航,顺水而下,直奔台湾。

此时并非远航台湾的好时节,七月正是海上风暴乍起之时,船上的纲首本不想南下,耐不住林贵平的催促,观了观天象,硬着头皮出海前往台湾岛。

............

林贵平上京期间,台湾岛上的建设依然紧锣密鼓,六月中钢铁和机械工坊相继竣工,随后相州铁务调来的铁匠进入工坊修筑高炉。

吴梦画出高炉热进风通道的图纸,吩咐张岩林与丁睿指导铁匠施工。

他则召来郑钧和智能和尚,组建四个村庄行政管理组织。

吴梦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那就是皇权不但下乡,更要下村,没有什么自治组织,更不会有像大宋后期那般宗族式管理。

对于台湾岛的整体管理方式,吴梦一早就有深刻的思考,搞什么西方的皿煮方式那是绝对不可取的,大宋百姓没有那个素质。

至于由百姓来选举村长吴梦更是嗤之以鼻,村子里随着某个宗族的壮大,其人数必然占据绝对优势,这样选出来的村长会偏袒哪方一望便知,更不要说什么贿选、金钱拉票之类。

既然自己有领先千年的见识,便无需再走后世的弯路,台湾岛所有民众百姓必须置于官府的统领之下,绝对不搞什么自治。

大宋乡间的里正原本就是县衙的吏员,所以吴梦决定村里的治理衙门称为村司,村以上设立乡司。

村司主官称为里正,里正由营田司直接任命,由乡司掌管,如今只有四个村庄,故暂不设乡司。

村司设置武吏两名,掌治安和缉盗,接受里正与营田司双重管辖,如今台湾的四个村里还是实行的军管,故武吏暂时由厢军充任。

书吏两名,掌日常文书及催收税赋;

账房一名,掌钱粮;

以上均为流吏,任期暂定三年,在一地任职最多两任,任期一到,便会调任其他地界。

书吏的选拔却是个难题,识字率太低,两千多灾民中能识文断字的不过区区十数人,而且这些人还得先满足工坊人手的需要。

吴梦思之再三,只得每村暂时设里正和书吏各一人,先满足基本管理即可。

吴梦与智能和尚、郑钧三人商议后,从苏州、润州、长兴过来的工匠中选拔了四个粗通文墨的中年汉子,任命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