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二章 需要教训的对手(2/3)

作者:唐远
只要派一定兵丁看押他们就行了。这样的免费劳动力,谁也不会嫌多。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怕吐蕃人作乱,最终还是高适想出了一条“毒计”,那就是采取“连坐”措施,将一定数量的吐蕃人编成队,选一名队长管理,要是队中有逃跑或者作乱,那就杀全队。鼓励队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举报,只要有人举报,就有奖励,甚至可以提早结束劳动改造。

这样“恶毒”的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吐蕃人作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尚结息等吐蕃高层归降大唐,并得到大唐朝廷的厚赏,被授以郡王、国公、郡公爵及其他闲职,这也给了吐蕃俘虏以很大的影响,他们渴望在改造后能享受与唐人无异的待遇,甚至更好,因此在改造时候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

王晨虽然因为守孝而不参与政事,不过因是改造战俘的事是他提议而实行的,小半年实行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至少洛阳到长安的官道修葺一新,他也得到了李隆基的奖赏。

吐蕃人被重创,差不多到了亡国的地步,其内部分崩解离,内乱四起,已经完全不能给邻近各国造成威胁了。在与吐蕃人的战争中,大唐军队表现出了卓著的战斗力,威慑了周边部落和小国,一时间,西北及北部边关出现了少有的安宁,无论是突厥、契丹、奚等部落,全都派出了使臣到长安来朝贡,再次向大唐皇帝表示了臣服。

不过总有一些人看不清楚形势的,在吐蕃被重创,各部落陆续派使臣来到长安向大唐皇帝表示臣服之际,有一个与吐蕃关系密切的小国却没有任何反应。这个小国就是南方的南诏。

唐初洱海地区部落林立,互不相属,其中有六个较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不过随后南诏与大唐的关系就慢慢差下去了。

天宝十载,南诏王阁逻凤起兵攻破云南,杀云南太守张虔陀,并取羁縻州三十二州。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往击南诏,结果遭遇大败,几乎全军覆灭。

因为害怕大唐军队的报复,南诏王阁逻凤寻求吐蕃的支持,吐蕃赞普同意与南诏结盟。天宝十一载,吐蕃赞普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小赞普)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阁逻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天宝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太和城,再遭遇惨败,全军覆没。

在大唐军队与吐蕃人在青海及安西交手之际,南诏王阁逻凤也没闲着,在南面时不时动点手脚,直到吐蕃人被重创,几乎全军覆灭之际,这才被吓的停手。

不过南诏王阁逻凤并没派使臣到长安来表示请罪臣服,依然陈兵数十万,准备以武力对抗大唐。

南诏王阁逻凤此举惹恼了一个人,那就是作为杨国忠亲信的宰相韦见素。

与南诏的战争都是在杨国忠主导下发动的,韦见素也是一个主要参与者。对南诏的兵败也是他一个很难解开的心解,如今南诏的同盟军吐蕃被打的奄奄一息了,韦见素自然不愿意看到南诏还在那里得意快活,因此在得到报告说南诏陈兵北边,准备与我大唐军队作战,并且没派使臣到长安来朝见之时,马上向皇帝李隆基上奏,要求对南诏用兵。

韦见素在向皇帝提出此奏的时候,还特意来找在家守孝的杨晞,希望杨晞能支持他的提议。

作为狂热大汉主义者的杨晞,在听了韦见素的一番分析后,马上表示了赞同。

如今的大唐军队战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火器在持续研究中,并且大量装备了军队,吐蕃人也被揍趴下了,几乎没有什么强大的外敌了。一个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