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七章 只会越来越厉害(2/3)

作者:唐远
心,不要落人口实,被人攻击。

南方的战事进展的很顺利。

高适指挥的洱海道大军准备的很充分,并且造出了很大的声势。大唐军队在青海及安西对吐蕃人战事的巨大胜利给了南诏军民以非常大的心理威压,几年前曾给予大唐军队以重创的南诏军队,这次丝毫没有发挥前几年的勇武,连遭败绩,被高适所指挥的洱海道大军接连重创。

因为大唐军队推进速度非常快,快的出乎南诏人的意外,几个方向包抄的大军包围了南诏王阁逻凤所领的人马。在大唐军队的猛烈进攻之下,守着孤城、遭受了大量火器打击的南诏军队不支溃败,南诏王阁逻凤最终选择了投降,南诏随即宣布被灭亡。

不过南诏境内情况复杂,部落众多,南诏王阁逻凤宣布投降后,高适继续进军,准备率军进驻至洱海一线,完全控制南诏。南诏王阁逻凤及他手下的一帮重要人物在投降后,被押解往长安。

大捷的消息传来之时,一度让朝中大臣不太相信,特别是宰相韦见素。他完全清楚前几年对南诏用兵时候遭遇惨败的情景,数十万大唐军队被南诏消灭。但没想到,几年过去,一切都变了样,变成了南诏军队不堪一击,几个月间就被灭国了。韦见素不知道是南诏军队的战力变弱了,或者是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过这个结局让他挺满意了,报了大仇了。

在收到前方传来的捷报,并得知南诏王阁逻凤率部投降,并选择了举国内附时候,杨曦也非常高兴,他也马上到杨国忠的坟前,将此事告诉了埋在地底下的杨国忠。表示替杨国忠找回了脸面,报了大仇。这场战事差不多是杨曦一力推动的,如今攻打南诏的战役取得了胜利,可以说他是在为杨国忠尽孝,他可以在几个哥哥面前得意一阵子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杨曦的几个哥哥待他都不是很友善,在杨曦刚刚穿越过来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暄、杨昢、杨曦三人待他好像越来越有成见,特别是在杨国忠去逝后,甚至经常指责杨曦的行为。上次御史台官员弹劾杨曦不守孝道的时候,兄弟三人可是火上浇油的。

不过杨曦对此也没太多在意,他已经明白他这三个哥哥知道了他并不是杨国忠的亲生儿子才这样的,最终决定不与他们计较,任他们说,只要他们不做出出格的行动就行。

杨国忠的这三个亲生儿子能力都不怎么样,他们所任的职事都是靠杨国忠才得的,并且在职上没做出什么成就来。杨曦也相信,随着杨国忠的去逝,他这个三哥哥也会慢慢被李隆基冷落。

毕竟他们能力非常一般。

杨曦只希望关键时候这三个哥哥不要在背后插上他一刀就好了。

朝中大部大臣对南诏的战事关注度远没有与吐蕃之间进行战争时候那样高,吐蕃那么强大的敌人在我大唐军队的快速打击下,很快就被打残了,仆从于吐蕃的南诏,失去了吐蕃的支持,解决起来一定不会很困难的,即使几年前他们曾经重创了大唐军队也是这样。

因为有这种心态,所以前方传来捷报,许多人甚至没感觉到惊异。

太子李玢与永王李璘间因为太子位渐起的争斗也没因为南诏的战事而暂时平歇,反而又浮出水面的迹象。而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是,李璘用来攻击李玢的一个手段就是拿几个月前李倬收买两名侍御史,弹劾杨曦的事。李璘在朝会上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向皇帝李隆基陈明了此事,说那两名侍御史是李玢和李倬为了打击杨曦这个朝堂上最年轻的高官而使的手段,一切都是无中生有的。

李璘的当展责难让李玢很是狼狈,不过他还是据理反驳,说李璘所说的是无中生有,只是想诋毁他这个太子的形象。但是李璘拿出了证据,也不知道他以什么手段搜集到了李倬收买御史台官员的证据,连李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