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3/3)

作者:实朴
个民间的公益组织,毕竟不是个经济实体,没有收入来源,也就没有经济承担能力,其能力肯定很有限。勤工俭学生将此当作经济上的依赖,或者对其有很高的期望肯定是不现实的。

但另一方面,华法教育会作为留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组织者,当法国形势突变,在勤工俭学生遭遇极度困难之时,简单的和勤工俭学生脱钩,让那些在异国他乡的学子们自生自灭,也未必是明智之举。

蔡元培在发出两个通告后,于1月25日,曾应学生代表的邀请,在巴黎共同商议善后办法。此后,他又与驻巴黎总领事缪世功、留欧学生监督高鲁联名致电北京政.府教育部,报告留法学生现状,吁请各省“从速设法汇银接济……并祈立即阻止各省遣送勤工俭学生,否则,万无办法”。

与此同时,他将他带来的湖南捐助款,转交给徐特立、汤松等代表,还积极出面与法国劳动部门接洽,发动法国朋友从中牵线,尽可能帮助勤工俭学生就业。也尽力筹措少量资金,对那些特别困难者提供些许补助。

也就是说,虽然华法教育会已与勤工俭学生脱钩,但蔡元培和华法教育会的同仁们还没有完全地放弃自己的责任。

当然,至此,热热闹闹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也就因此而落下帷幕。对于留法勤工俭学,蔡元培算是始作俑者,也算是终结者。

应该说,大多数勤工俭学生是怀着寻求真理、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梦想前往法国的。虽然一战后的法国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物资匮乏、经济萧条,勤工俭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条件都很艰苦。

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依然努力寻工做工、补习法文、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在法国的工厂学校,他们开拓了眼界,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艺。在与法国工人、学生的相处中,也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留下友谊的印记。其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则在法国实地研究考察革命的理论和经验,为进行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寻找道路。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