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1,宣王中兴(2/3)

作者:笑谈正说
认为周宣王多管闲事,干涉别国内政不说还废长立幼、兄终弟及,无视祖宗制定的长子继承制度。

然后,周宣王又干了两件让诸侯和朝臣不能接受的事,一是“不籍”,一是“料民”。

“不籍”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宣王不再举行春耕祭祀,一是宣布不再设公田,放弃井田制。

周朝实行井田制的时候,一片农田分九份,公家占一份,农民占八份。农民要先忙完公田的活再去忙私田里的活,就像毛**时代的农民先去公社的地里出工,收工后才能去自家自留地里干活。周王室只在春耕的第一天去地里意思意思,干一会儿活,举行一个仪式,以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愿意与百姓同甘共苦。

但是在井田制实行过程中,王室发现一个问题,通常私田的收成要比公田好很多。

这也不难理解,农民对待自己的地肯定要比对待公家的地更精心。

我们当年搞“人民公社”也遇到类似问题。农民耕公社的地时出工不出力,省下力气去耕自己的自留地。自留地的收成是自己的,收多多吃,收少少吃。公社地的收成是公家的,收多收少跟自己没关系。厚此薄彼造成公田的收成总是没有自留地的好。后来***搞改革,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把公社的地都分给农民,以交公粮代替种公田。农民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周宣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实行了同样的改革。他取消公田把田地都分给农民,然后要求农民交公粮,变劳役田租为实物田租。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公家也得到了实惠。后世把这种土地承包制改造成赋税制。

但是诸侯和朝臣对周宣王随意改变祖宗成法的做法表示不满。朝臣规劝宣王不要这么做。宣王不理。

随后,周宣王宣布“料民”,也就是统计人口。这个决定也遭到诸侯和朝臣的反对。因为统计人口是为了统计男丁然后抽丁服役。也有说法周宣王开始征收人头税。

“不籍”和“料民”都是改变祖宗成法的事,搁现在叫改革,在当时属于离经叛道。即使是现在改革触碰到传统势力的利益时也会遇到阻力。

周宣王跟诸侯的关系开始冷淡。

周宣王晚年又开始对外战争。讨伐的对象主要是戎。

种种迹象表明,这次战争不像是因为戎狄入侵不得不打,而是周宣王想重树王室权威而打。诸侯离心离德。周宣王的权威受到伤害。他希望通过战功重塑形象。

但是不幸的是,周宣王此番作战屡战屡败。“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b]逃亡)”。“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王师败逋”。最后一战,“王师败于申(申国)”,已经不是讨伐别人,而是让人家打上门了。

“千亩之战”败得最惨,“丧南国之师”。虽然不清楚具体丧失了多少人,但从周宣王不顾别人反对开始“料民”来看,周宣王兵员损失非常大。周宣王“料民”就是为了征兵补充兵员。不是兵员的巨大损失,他不会这么着急征兵。

诸侯将作战不利归咎于周宣王“不籍”等不德行为。

真正原因可能是周宣王和诸侯关系变差。诸侯不再支持周宣王,不肯出兵助战。你看,每次出战都是“王师”,不见诸侯军队的影子。周国虽然是华夏最大的国,拥有最多的军队,但是打西戎这样实力非常强的对手还是需要诸侯出兵助战才行。如果诸侯袖手旁观,周王孤立无援势必难以取胜。另外,指挥作战的朝臣要是不肯卖力也难以取胜。周宣王不光得罪了诸侯也得罪了朝臣。

周宣王在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杀了杜伯。杜伯是朝中大夫。

历史《东周列国志》以周宣王之死开篇,第一回的题目是《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