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29,玄武门之变(2/3)

作者:笑谈正说
叛党,迅速平定内乱。

另外,李世民下令停止执行唐高祖灭佛的命令,讨好信佛的人。

“世民命纵禁苑鹰犬,罢四方贡献,听百官各陈治道,政令简肃,中外大悦。”将宫苑的鹰犬放生,并且让地方停止贡献这些东西,集中精力抓朝政,这些措施也是为了取悦朝野舆论。

安定国内的同时,李世民派兵迎战突厥。原本这个任务交给了李元吉。李元吉被杀,反击突厥的计划被打乱。突厥更加猖獗。李世民不得不调集更多的兵力去抵抗突厥。

这时宫中又传出消息,唐高祖决定禅位给李世民,搬出皇宫去做太上皇。

自从尉迟敬德进宫后,唐高祖就被控制了起来,从此销声匿迹。直到四年后唐高祖才首次露面,参加一次小型宴会,庆祝灭亡厥。那时唐太宗因为灭突厥声望达到顶峰,不用担心谁能威胁他的皇位。

李世民接受唐高祖的禅位,即位为皇帝,史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少有的明君。但他弑兄夺位给他留下一个污点。

唐太宗李世民如愿以偿坐上龙椅。可屁股还没坐热就遇到突厥大举南侵。突厥厥的颉利可汗率领大军十余万一直打到长安城下。

长安危急。中原危急。新兴的唐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唐太宗令人连夜赶制旗帜,广布疑兵。次日一早,唐太宗率队大开城门出城应敌。

他令部队扎下阵脚,自己单枪匹马来到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

可汗被唐太宗的单骑迎敌的巨大勇气所震撼,再看唐太宗身后,城上城下旗帜遮云蔽日,似有千军万马,不由得面露惧色。

唐太宗对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许以大批的金银财宝。颉利觉得撕破脸开打不一定能占到便宜,还不如见好就收,于是就坡下驴撤兵回国。

唐太宗靠空城计和贡金使唐王朝躲过一劫。

身为武将出身的唐太宗忍辱求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隋末大混战后,国家需要时间恢复,百姓需要时间休息。另外,刚刚弑兄夺位的唐太宗根基不稳,暗潮汹涌,也不宜轻起战端。

突厥在隋代被隋文帝“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整治得服服帖帖。但后来突厥与隋炀帝翻脸,故态复萌。隋末大乱时,突厥插手隋朝内战。唐高祖也是在突厥帮助下起兵反隋。

唐朝在大乱之后,人口凋零,经济残破,没有实力和突厥抗衡。唐高祖只能忍受突厥在中原胡作非为。唐高祖也曾想模仿隋文帝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拉一个打一个。他拉拢西突厥和唐朝一起夹击突厥厥。但是突厥厥识破了唐高祖的计策与西突厥讲和,让唐高祖计划落空。

唐太宗是武将出身,能征惯战,但面对缺兵少马、缺衣少食的窘境也不愿轻起战端。手里没有可手的大棒,只能靠胡萝卜换取暂时的和平。为了让突厥退兵,据说唐太宗“倾府库赂以求和”,把库房都搬空了。

唐太宗智退突厥之后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国安邦、富国强兵上面。

中国在隋朝盛世人口达到4500万,但是隋末唐初连年战争打没了3000万。为了尽快增加人口,唐太宗鼓励早婚早育,将大批宫女遣回民间,并把人口作为地方官考核项目之一。

时值灾年,粮食严重减产,大批百姓出外逃荒,有些甚至逃往国外。有官员建议派兵阻止百姓逃荒以防人口流失。但唐太宗不予采纳,任由灾民自谋生路。

1959年至1961年“”时期,河南信阳在已经遭灾的情况下还在“放卫星”,结果吹牛百姓上税,国家按30%左右的标准征购公粮。百姓连口粮、种子都交了还不够,在秋收的当年就开始饿死人。严禁百姓逃荒要饭,以免败坏形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