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3,魏国内乱(2/3)

作者:笑谈正说
放过赵韩,派公叔痤率领国内精兵增援河西。

公叔痤就是当年嫉贤妒能赶走吴起那个人。他赶走了吴起无异于自毁长城。

秦献公亲率大军迎战公叔痤。秦魏在少梁展开决战。

这场决战打得异常惨烈。秦军主力压迫魏军中军后退,但两翼不给力遭到魏军左右两军的夹击后陷入包围。秦军陷入苦战。秦献公不得已把担任后备军的骑兵部队全部派出。骑兵部队利用速度优势迂回到魏军的后方,突袭魏军的中军大帐,活擒了魏军主帅公叔痤。魏军得知主帅被擒不得不分兵去夺。秦献公趁机率军发动反攻反败为胜。

这场决战最终以秦军大获全胜而收场。不过秦军获胜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因为秦军在此战中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不仅损失了大量士卒,秦献公也在战斗中被毒箭射中身负重伤。秦军不得不撤兵回国。

秦献公回去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

秦孝公上台后停战休兵。

连年征战耗尽了秦国原本就薄弱的家底。秦军在少梁获胜后不进反退也是出于无奈。损失的士卒、兵器、马匹、装备不能及时补充,甚至粮草都接济不上,秦军无力再战。秦国国力太弱,打不动了。

魏国利用这难得的休战期,抓紧建设,发展经济。他挖了一条运河,人称鸿沟,把黄河和颖水(河南颍河)连接起来。而颖水和淮河相通,淮河通过吴王夫差挖的那条邗沟与长江相连。这样,魏惠王挖的这条鸿沟就等于打通了黄河和长江。不仅如此,黄河、颖水、淮河、长江和很多江河相通。这条鸿沟把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众多水系都串联起来。南北运输的成本因此降低。

魏惠王挖鸿沟是为了大梁运兵运粮方便,但无意中做了一件惠及整个华夏惠及千秋万代的大好事。

大梁因为鸿沟成为“条达辐辏”交通枢纽,很快发展起来。

秦孝公为了尽快提高秦国的综合实力,下达“求贤令”,向国内外招聘能人贤臣帮他治国。但凡能够“出奇计强秦者”,他将以官职、封地作为酬谢。

“求贤令”吸引了很多能人志士来到秦国,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商鞅的人。

商鞅是卫国人。他其实姓姬名鞅,叫姬鞅。他的祖先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被封为卫国国君。按照“以国为氏”的惯例,他祖先这一脉被称为卫氏。所以商鞅也叫卫鞅。同时因为他是卫国国公的后裔,有时也被人尊称为公孙鞅。公孙是指国公的孙子或后裔,后来成了姓氏。不过人们熟知的名字是商鞅。商鞅是卫鞅被秦国封为商君之后的尊称。

卫国盛产人才,李悝、吴起都是卫国人。但是因为卫国那时已经沦为魏国的附庸,受魏国的完全控制,有才能的人在卫国无法施展,只好跑到国外发展。他们第一选择通常是魏国。魏国不但是卫国的宗主国也是诸侯中的豪门、中原的霸主。

商鞅步李悝、吴起的后尘也来的魏国。但是他来的时候魏惠王开始倾向于任用本国、本族人才,商鞅没能在魏惠王那里谋得一官半职,只得投靠公叔痤做了公叔痤的家臣。

作为公叔痤的谋臣,商鞅给公叔痤出很多好主意。公叔痤非常赞赏商鞅的才华。

少梁之战时,商鞅建议公叔痤以守为攻,不要在秦军士气正盛之时跟他们交锋。据他的了解,秦国国弱不能久战,所以只要拖住秦军打持久战,就能拖垮秦军不战而胜。但公叔痤求胜心切没有听商鞅的,结果兵败被俘。

所幸公叔痤跟秦献公是旧相识。秦献公流亡魏国时,公叔痤对他多有照顾。秦献公念他的好,也没难为他,将他送回魏国。公叔痤回来后羞于见人,不久得病而死。

魏惠王在他死前去探望他,请教何人能能接替他的位置。公叔痤向他推荐了商鞅,说这个人虽然很年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