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1,秦始皇帝(2/3)

作者:笑谈正说
裂的局面。我们得吸取教训。我们应该继续搞郡县制。至于有功人员可以用金钱来奖励。

秦始皇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面积大致相当于一个诸侯国。

郡下设县。县相当于现在的市,面积相当于一个卿大夫的封地。

“郡置守、尉、监”。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监御史是郡的最高监察长官,监督军、政两套班子的运作。

郡守的上级是丞相。郡尉的上级是太尉。监御史的上级是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中央**的*****。丞相下面有“九卿”协助,相当于九个部委。

“三公”的领导自然是皇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全国的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里。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避免了因分封、分权而削弱中央的弊病。

皇帝实行一支笔、一张嘴的审批制度,拥有最高拍板权。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而没有决策权。

凡事由皇帝做主,这对皇帝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君明则国治,君昏则国乱,君贤则民安,君庸则民伤,君勤则社稷固,君怠则社稷危。一个人的贤明或昏庸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亡、百姓的安危。

一个人的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秦始皇算不算一个贤明的君主,至今众说纷纭。他有大功于中国同时也有大过于中国。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为功;他焚书坑儒、酷刑苛政为过。功过相抵之后究竟是正是负,虽盖棺千年而不能定论。

统一国家肯定是功。但统一思想是功是过就难说了。谁都希望思想统一,但这个统一必须建立在求同存异之上才有意义,先民主后集中。如果单方面强调集中,以垄断的权力推行垄断的思想,就会造成千人一面、千口一辞、一花独放代替百花争艳的尴尬局面。比如只允许法家存在,不允许儒家、道家等百家存在,就使得大家思考问题都是一个思路。一条道走到黑就造成严刑酷法天怒人怨的局面,最终崩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假,但仅仅统一了十几年就崩了。天下陷入更大规模的混乱。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真的很难评价。

先甭管秦始皇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是个勤快的皇帝。

据说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百五十斤的奏折,可谓劳体伤神日理万机。

那时侯还没有发明纸,字都是刻或写在一串竹板或木板上。竹片称简,木片称牍,简或牍用绳穿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制作写字用的竹板先要把青竹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让它“出汗”,也就是脱水。这样处理过后的竹简容易书写并且不容易被虫蛀。所以竹简也叫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说“将我的忠心永载史册”。

那时候写文章是个手工活,看文章是个体力活。

据说秦朝大将蒙恬嫌刻竹筒的速度太慢发明了毛笔,使写字速度加快许多。

不过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至少在战国中期就已经有了毛笔。蒙恬充其量是对毛笔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

有了毛笔以后,人们用丝布来代替竹板,写文章省事多了,看文章省劲多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即着手统一文字、货币、度(尺寸)量(斗升)衡(斤两)……

以前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统一,各国各样,彼此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电视剧《芈月传》有这么一个情节:楚国公主出嫁到秦国,进入秦国地界后生病了,芈月拿着楚国医生开的药方去秦国的药铺抓药费了很大周折。首先秦国人不认得楚国字,看不懂药方。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