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11章 收买高官(2/3)

作者:零点浪漫
畿提出的条件,两天后在对方指定的地方会面。

海汉这边需要为这次会面做的工作其实也不少,安全部的外勤小组专门来回走了两趟,确定往返该地点的路线,以及万一途中发生状况,要如何护送石迪文安全撤离的紧急路线。此外其他部门也都要提前做好应付突发状况的准备,特别是石迪文离开舟山之后,相关的工作几乎都下放到归化籍官员的头上,到时候万一联系不上身在杭州的石迪文,各部门也还是得照常运作下去才行。

石迪文只有两天时间来安排这些事情,而且他现在在杭州回不去,工作上的大部分事情就只能隔空安排。好在他从舟山出发之前便已经提前安排好了大部分的工作,如今只需要再进行细微的调整就行了。在这期间他甚至还抽空见了几批与海汉有贸易往来的本地商人,谈定了几笔交易量较大的买卖。

石迪文在钱塘江畔的海汉商栈里不慌不忙地会见本地商人,这些情况自然有人回报到王畿那里。对于石迪文表现出来的淡定,王畿倒也稍稍放松了一些,他认为海汉人约见自己或许是跟建交一事有关,要重新核定浙江这边的通商事宜,但既然对方表现得没有那么急切,说两天后就答应了两天后再会面,那王畿也乐得多一点时间来为这次的会晤做准备。

两天之后,从钱塘江畔的商栈中驶出一列车马,一共有三辆马车和二十多名骑手。而杭州官府派到这边以保护为名驻扎在商栈附近的两百余名明军,已经在事前就接到了命令,没有再跟着走了。这也是石迪文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在治安良好的杭州城附近并没有必要动用这种阵仗为自己护驾,有自己的贴身卫队就已经足够了。

当然石迪文还有没说出来的潜台词,他其实是认为杭州官府派来的这些明军除了碍事之外别无用处,要论战斗力肯定也不及自己带在身边的这支警卫排。没了这些明军跟着,队伍反而能更加自如地行动。

这支队伍没有选择穿城而过,而是很低调地选了一条从城东绕行过去的路线。这也是安全部外勤组的建议,因为城内人口众多,环境复杂,护卫人员很难有效布控。倒不如直接从城外绕行,地形开阔,也不易被人暗中设伏。虽然路线绕了一点,但相对更加安全可靠。

尽管安排这条城外路线的目的是为了低调出行,但实际上这支队伍走在外面着实打眼,毕竟官道上也很难看到有这么多骑士护着马车车队前进的场面。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官道上的行人车马见到这支队伍如此阵势,纷纷主动避让,唯恐冲撞了什么大人物。

天目山这个名称的来历是与其地形地貌有关,《元和郡县志》记载:“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称,名曰天目。”而这个地方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其年均气温也常期稳定在十四五度的水平上,可谓冬暖夏凉。

像这样的名山,自然少不了儒、道、佛诸教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山中有寺院庵堂五十余座,僧侣上千人。西汉道教大宗张道陵便是在这里修道,道教宗师葛洪曾在这里炼丹,东汉《洞渊集》更是将天目山称为“三十四洞天”。而仅明代以来,便有上百位文人登天目山,留下了上百篇诗文记录这里的美丽风光。

但王畿约定的地方其实并不在天目山的山区,顶多只是能算天目山余脉的山脚下。便是被称作东明山的这处所在。这处宅院位于一片水杉林内,从外面看很难透过密集的林木看清里面的建筑,如果不是有四尺宽的石子马车道通向林子里,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树林里其实是一处已经废弃的宅院。

这个宅院的名字也是根据这里的环境而取来,叫做“秋杉居”,意思是这里风景最好的时候还是秋季整个林子的树叶都变成黄叶的时候。这处地方的产权虽然不在王畿手上,但主人家其实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