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51章 贸易港(2/3)

作者:零点浪漫
所以香港的贸易规模才会日益发展壮大。

如果李溰掌握的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更多一些,或许就能想到香港这种特殊地区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大明的认可。而香港之所以能在大明的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因为海汉的武力实在太强大,让地方官府根本无法采用强硬手段去取缔这么一处实质就是走私的贸易港。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香港的猥琐发育阶段已经过去,在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后,这里的贸易便由台下完全转移到了台上,不再像以前那样名不正言不顺了。游益汉现在要说香港的存在有益于大明百姓,倒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看着港口繁忙的景象,李溰也不免觉得有些眼红心热,这一路从舟山到香港,看了几处海汉经营的贸易港,哪怕是生意相对比较清淡的澎湖马公港,其贸易规模也绝非朝鲜国内的港口能比。这样的贸易量能够带给海汉多大的收益,以李溰的经济和数学水平肯定是计算不出来,但他知道这必然是数目相当可观的一大笔钱,否则海汉也不会投入大量资源去扩张控制区,以同样的模式在海外修建这么多的贸易港。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敛财模式,朝鲜是否能够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经验,甚至是对其进行效仿,今后也尝试在本国建设类似于此的贸易港,然后引导本国的产业也走上这条快速发展之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带着这样的思考,李溰很婉转地向游益汉提出了问题。不过这样的提问对游益汉来说并不稀奇,许多来香港参观过的达官贵人都有与李溰类似的想法,毕竟从表面看起来这似乎是一条操作简单来钱快的路子,只要修建一处港口,然后设法招募商人们来此交易就行了。

游益汉的回答还是挺诚恳,没有跟李溰兜圈子:“我没有去过贵国,所以只能讲一点个人的见解供世子参考。通常我国开辟新贸易港所考虑的先决条件有二,一是当地的地理条件,比如是否有天然良港,或者是否靠近重要的贸易航道,或是距离当地原本的贸易枢纽很近,可以充当出海通道使用,如果能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以考虑建设贸易港。如果一个条件都不具备,那就得考虑第二种情况,当地是否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潜力,比如有丰富的矿产或其他物产,又或是附近的土地肥沃地形平坦,适合用于开荒屯田搞农业开发。”

李溰一边听一边在心里对照已经亲历过的几处海汉贸易港,倒是的确能与游益汉所说的情况一一对照上。舟山定海港、澎湖马公港和本地无疑是满足了第一种先决条件,而台湾高雄港则是第二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但如果将同样的条件拿去衡量朝鲜的海岸线,似乎要找出适合修建贸易港的地点就没那么容易了。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朝鲜国过去的海上贸易并不发达,也谈不上有什么重要贸易航线、区域贸易枢纽这样的存在,南方倒是有几处天然良港,但其位置距离都城又实在太远,朝廷未必舍得砸钱到看不到的地方去搞基础设施建设。

类似于游益汉所提及的第二种状况,李溰倒是想到了另一处所在,那便是海汉在朝鲜大同江口营建的那处军民两用的综合基地。那里不但有海汉驻军的军港,同时其周边已经规划了造船厂、盐场、铁矿、冶炼场等生产单位,周边水利条件良好,有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基础,同时上游还有正处于战后重建中的平壤城,今后通过海上进行的物资输送必然十分频繁,完全有建设一处贸易港的客观条件。

但问题在于朝鲜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开发和建设能力,而这件事如果由海汉来完成,那今后港口的经营权自然也就无法回到朝鲜手中,从中获益的比例肯定也不会太理想。

以李溰目前的政治能力,也想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