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98章(2/4)

作者:零点浪漫
陆战队带回来清军所使用的火枪,让陈一鑫拿在手里很是把玩了一阵。他虽然不会造枪,但在军中待了这么多年,好歹也是半个武器专家了,一看便知这是西班牙人制造的武器。有几支枪上镌刻的拉丁文甚至都没有打磨干净,很显然这些枪在流入清军之前,就曾经被人使用过了,清军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任主人了。

这些火枪全部都是前装燧发枪,如果先排除海汉不论,那这种火枪的性能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算是上等,清军在此之前所拥有的火枪几乎全是更为原始的火绳枪,自然是比不上这制造工艺更为复杂的舶来品。据陈一鑫所知,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武装应该也是装备了类似的武器,可见西班牙人对此倒是没有藏私,居然连自家的好东西也拿出来了。

陈一鑫哪里想得到,西班牙人并不是不藏私,实在是没有足够的产能来满足合作对象的需求,又不想放弃结交海外盟友的机会,只能是将自家使用的武器拿了一部分出来,作为军事援助提供给合作对象。即便西班牙人对此收取了不菲的报酬,但这种军火交易其实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在短期内对殖民地的武装实力造成削弱。

哪怕宿务已经修建了新的军火作坊,殖民当局决心要在未来的几年内成倍地扩大武器产能,但建立相关产业,培养专业工匠,都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期内产能依然无法得到明显的提升。菲律宾殖民当局此时的做法,其实多少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一旦被海汉发现他们提供对外军援的实质是掏空自己家底,那极有可能便会引来海汉新一轮的打击。

陆战队带回来的这些火枪无一例外都是有明显长期使用痕迹的旧货,军情局认为这说明清军很可能尚不具备自行制造这种火枪的能力,否则清军没有理由不把状况更好的武器装备给这支战斗力出众的火枪队。这对海汉来说算是一个利好消息,对方既然需要依赖于外部输入武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短期内训练出大批的火枪兵。

陈一鑫也认同这个判断,但他认为如果不能及时切断外界向清国输送军事援助的通道,那清军开始成批制造新式火枪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虽然这种前膛燧发枪的性能与海汉军目前使用的步枪尚有明显差距,但海汉军必须要考虑到双方的兵力差距,他们甚至不需要在战场上击败海汉军,只要能让海汉军的伤亡达到一定比例,就足以在这场对抗中胜出了。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清军大概只需训练出五六千人规模的火器部队,就能让海汉不敢轻举妄动,否则一旦在辽东的伤亡增加,海汉军就未必能够从南方调来充沛的兵力进行补充了。

清军过去未必了解海汉在海外的兵力部署状况,但如今出现了能把触手伸到南海的中间人,想继续对清军实施情报封锁或许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如果让对手意识到海汉的软肋在于有限的兵力和漫长的物资补给线,那么他们肯定会设法攻击这些弱点。

海汉其实也早就意识到了辽东统治区所存在的短板,并且一直在采取措施对其加以改善。前两年收编过来的东江镇人马,如今都已经在金州定居,并且其中的一部分明军也改头换面,被分散编入了本地驻扎的几支海汉部队中。其中一些资质较好的人员,在接受专门的训练之后,便会被选拔到一线作战部队中,与正规军一同执行战斗任务。

这样一来,虽然驻扎金州的海汉军在编制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实际兵力却是增加了不少,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局势紧张时从南方增派部队的需求。但这种补充毕竟是有限的,除了海汉军对兵源质量的一贯要求之外,军费上的压力也是原因之一。

海汉一向是走精兵路线,加之辽东远离本土,相应的军费开支非常高昂,所以也很难在辽东维持编制规模过大的驻军。这就使得辽东统治区陷于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