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公元年(即西元1902年)5月6日。
山东,济南以东,淄博以西,爆发了华夏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大战,这一战,彻底的摧毁了满清政府,以及北洋集团最大的陆上力量。
公元4616年4月9日,军政府利用德国人的大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行收复了山东半岛,直接把淄博以东一大片土地以及1400万人口解放。并且成功地利用满清恐惧德国人的心里,逼迫被梦在骨子里的满清政府默认这种行为。
但是,虽然满清政府无论如何的**透顶,由于山东半岛所处在的位置太过重要,属于突出海外的一个半岛,兼且半岛地形复杂,多山地,从军事角度来说,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害。
也因此,又牵涉到满清内部满人阶层和汉人阶层所代表的北洋势力的权力争斗,北洋最精锐的3镇新军也全调到山东半岛来驻防。
仅剩下的第一镇花花架子的旗人镇,最后建立的第五第六两镇也只能说堪为一用,比起二三四三个镇要差上不少,人员训练或是军官配备上,驻扎在济南防线的北洋第二第三第四三镇新军都是冠甲于整个满清。
即使如此,整个北洋六镇新军,在军械配备上,也是极大的提高,虽然有这免去了庚子事变导致满清失去财政控制权,而有余力给下属军队进行大面积换装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美菲战争和布尔战争结束后,大量的战争剩余军械低价流入中国,使得北洋新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极大的提高,比起后世历史上不可同期而语。
比如世界上最先进的李氏步枪已经全面列装北洋六镇,并普遍在满清各地新军上上下下部分列装,而火炮方面也是如此。
美国和英国政府战后财政压力太大,急于把这些已经用不上的军火处理变现,加上山东半岛的实力膨胀速度太过惊人,愈发的让周围所有国家和势力不安,因此不约而同地有目的地加强着满清军队的实力。
如果不是满清害怕北洋势力太强影响满人的江山,估计满清都能以低价向英美两国订购战列舰了。
不过经过7年后,从甲午战争巨额赔款中已经缓过气来的满清政府也有了继续向外国订购战列舰的意向,这自然是满清中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加上北洋集团的不断要求,以及恐惧山东半岛更加强大后推翻满人江山的多方面因素。
毕竟山东半岛背后有着德国人的支持,而德国人的实力,全世界有哪个国家不清楚?尤其是北洋集团之前更是清一色的德国造粉丝,德国强大到令人恐惧的工业实力让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极为忌惮。
于是几乎远东所有国家满清,倭国,俄罗斯,以及在远东拥有很大利益的英国,法国,美国,都或明或暗的拥有了一个共同而又神秘至极的敌人。
但两次战争也让所有西方列强认识到了亲自参与战争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何况他们也不见得真能打得起,不说庞大的财政压力以及国内民众的反对会让他们的政府下台可能性大增,也不能确定德国是否会真的介入山东半岛的战争,至少在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和德国大打陆地战争,一旦打起来,国家财政破产那是必然的,而且很可能直接战争失败。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扶植战争以及利益代理人就成了一个共同的追求。这个代理人自然有各种考虑,比如英国选择扶植文-孙,即使满清打不过,也能再次利用文-孙在华夏南方的巨大声望可以分裂中国,极大的损失华夏元气并保住大英帝国在华夏的利益。
美国则是观望,并且两边都下注,一边大力出售军火给北洋,一边是使劲的卖石油沥青给山东半岛。反正无论哪边赢,美国都是稳赚不亏的份,要求门户开放的美国在乎的是打破英国独霸华夏市场,好让美国商品进入获取利益。
法国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