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一七八徐州大突围和战后华东2(6/7)

作者:津门青皮
飞机数量太少,较少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但亦进行过许多积极行动。在徐州会战期间,曾多次轰炸南京、芜湖、广德、杭州、新乡、蚌埠等处日军机场。如1938年2月初,正当日军“华中方面军”第3飞行团以杭州为基地,支援其第13师团猛攻淮河北岸中国守军时,中国空军袭击了杭州机场,击毁敌机数架。在台儿庄地区战斗期间,还曾多次直接支援地面战斗,并于3月24日以轰炸机14架轰炸了韩庄、临城日军,4月4日以轰炸机和战斗机27架轰炸了台儿庄东北、西北敌人阵地,4月9日以9架飞机轰炸从峄县后退的日军,10日以飞机18架轰炸退至枣庄的日军等。在豫东地区战斗期间,还曾轰炸过三义寨、马牧集的日军,并阻滞了日军第1军对其第14师团的增援等。

会战的影响“七七”事变以来,日军长驱直入,虽在半年时间内侵占了平、津、华北及沪、宁等62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但在忻口、淞沪等许多战役中都遭到中**队的坚强抗击,特别是在平型关战斗中曾被八路军打死1000余人,并未像日本陆相杉山元大将对日本天皇所夸“中国事变只需1个月就可解决”,〔82〕或像其参谋本部制订的《在华北使用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方案》所规定的“约三四个月时间”进行全面战争,摧毁中国中央政权,〔83〕一举解决中国问题。但日军从未实施过战役范围的退却行动,更未承认过战斗失败,一直以“战无不胜”的“皇军”自居。台儿庄的战斗使日军第10师团、第5师团这两支号称精锐的部队在中**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退逃,连大批重型武器、军需物资和士兵尸体都不得不遗弃战场。对此,日本陆军仅说是“破坏了日军的传统”,日本第2军参谋冈本清福大佐只承认日军“一到台儿庄即陷入广大敌人包围之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以我支队撤退”,〔84〕都掩饰战败的事实。但经历台儿庄战斗的日本士兵则有亲身感受。如日军第10师团第33旅团第63联队第2大队的涩谷,仅就他个人所见到的该大队局部战况在日记中写道:“我方死伤益见惨重,全不分昼夜严加防守,各中队人数仅剩六七十人……大队部无法支持……牺牲数百人生命占领的场所又被敌方夺去,我队含着泪随大队部后撤,退却时向战死者暂时告别。”〔85〕作为第三方的美国人,则毫不客气地说台儿庄战斗“是日队在台儿庄的胜利,仅仅是一次局部性的胜利,战役本身对中日战争的全局并不可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以实际战例证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从而鼓舞了国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增强了全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并消除了一些人的对日恐怖心理,而这正是中国进行持久抗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台儿庄的胜利不仅使日军开始重新估量中国的抗战力量,同时也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的看法。当时英、美、法、苏等许多国家的报纸都以大字标题刊登了中国台儿庄作战胜利的消息,并纷纷发表评论。据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德国也报道说:“徐州方面中国抵抗力之强,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87〕这些社会舆论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争取外国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日本大本营因兵力不足及准备不够充分,在占领南京、太原后本来决定暂时停止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制订了所谓“战局不扩大”方针,并下达了计划,以争取时间建立总体战体制及扩大军事力量。但由于台儿庄的失败和侵华日军当局为挽回面子强烈要求扩大战局,并由于发现中**队大量集结徐州等情况,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