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位也谈不上有多么名正言顺。>
毕竟论起血脉的亲疏远近来比,比赵宗全更有资格继位的大有人在。>
只是当初老皇帝担心,在京城的宗室都被兖王给控制了起来。>
才找了不住汴梁,又离汴梁最近的禹州赵宗全。>
为了赵宗全能名正言顺调兵,才立下了赵宗全为储君。>
老皇帝当初是不得已,赵宗全可以说是捡了漏。>
现在赵宗全为了能把位子坐安稳,从法理上站得高点,不让宗室里面有人起异心,把自己便宜老娘,太后请了出来垂帘听政。>
太后垂帘听政也是大周朝的老传统,死去的老皇帝,十岁出头就继位,也被太后垂帘了十几年。>
老皇帝也是二十多岁,终于熬死了先太后,才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利。>
一对便宜母子,因为相互需要的原因,你帮我正位,我送你权利,相处的不错,现在可以说是真正的母慈子孝。>
朝堂上就成为了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宰相韩大相公是一波,大部分朝臣都站在宰相这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毕竟韩大相公代表着的是士人的利益。>
限制皇权是文臣一直在做的事情。>
以太后为首的旧时代勋贵是一方力量,这些人的利益需求,是保持住自己手里的权利。>
以皇帝为首的禹州一伙新时代勋贵,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这些人跟着赵宗全上了位,当然是希望自己一伙儿掌握着最多的权利。>
现在朝堂上最大的一伙力量,当然还是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
皇帝和太后的力量,加起来差不多才能和宰相抗衡一下。>
宰相韩大相公算是一个标准的儒家文人,可能没有做权臣的意思。>
但是太后一个后宫妇人,哪里懂什么治理国家,国家大事。>
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利,也不过是享受着这份权利欲,存在感。>
毕竟一个没有孩子,又死了男人的寡妇,生活确实无聊了一点。>
太后被身边的这些旧勋贵哄着,维护着旧勋贵的利益。>
赵宗全为了坐稳自己的位置,也只能讨好太后,支持太后。>
这两个人掌握着朝堂不干正事没关系,宰相可以代理。>
但只想维护旧勋贵的利益,性格刚直的宰相哪里能忍。>
当然不能允许太后,皇帝乱来,必须给两个人顶回去。>
所以现在朝堂上面,一直就是皇帝支持着太后,跟宰相掰头的场面。>
这种局面,还是要等赵宗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皇位稳固。>
不再需要太后帮着自己坐镇,想要太后退书还朝之后,才可能改变。>
怎么能合规合法,合情合理,又不撕破脸的,把太后、皇帝的乱命给顶回去。>
这是一门学问,看着还是很有意义的,盛长柏确实要多学学。>
盛长柏有闲心看戏的原因,还是这三个人凑在一块,两个人都不懂怎么治理国家。>
国家大的政策方面,还是宰相韩大相公做主。>
太后为旧勋贵争取的一些利益,大都是一些个人职位的升迁,地方上的调动,政策的倾斜,财物的赏赐。>
这些方面,相对来说还算影响不到国家大局。>
三个人凑在一块,还是干了一些正事的。>
赵宗全觉得自己的位置稳固了一些之后,马上就派出自己大儿子赵集英,带着顾廷烨率军南下平叛去了。>
虽然赵宗全,派禁军出去围剿乱民,有给自己大儿子刷军功,刷威望的嫌疑。>
但是这伙乱民,闹腾了已经小两年,确实是早应该朝廷派人,去把乱民给剿了。>
不管出发点是什么,能把事办好就行。>
……>
首先是普通生员参加的州试过去,官宦子弟的别头试也过去。>
盛家参加的还是只有盛长枫,盛老三还是轻松过了别头试,名次排在了官宦士子的中游。>
符合盛长枫的实力,没什么惊喜,没什么意外。>
看盛长枫这个别头试的名次,就知道这次的考试,没多大的问题,不可能出现太多的舞弊情况。>
这两场考完,可以说盛长柏已经忙完了,今年朝廷安排下的所有任务。>
剩下的时间,还要不要做事,就看盛长柏自己的选择。>
盛长柏自己选的话,当然还是趁着这段时间,宰相当权的时候,多挖一点蛀虫出来。>
赵宗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