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三十三节、有朋自远来(2/4)

作者:梦里挣扎.QD
么质疑的意思,不过她马上就有了新的发现:“姐姐你说,这相声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宝儿姐也只能摇头:“奴婢没见过,也不知道是什么。”

“要不……咱去看看?”刚才还一脸慵懒样子的丫头瞬间就来了精神,拽着宝儿姐的衣角撒娇:“好姐姐,咱们出去看看呗!”

现在的天津卫还没有后世著名的“三不管”地区,那是在清末民初租界时代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但是现在的天津已经具备了后世的另一个特质——码头文化!

原先的历史中,除了运河换乘码头这个先决条件之外,还因为铁路的贯通,使得天津变成了沟通关外与北京城甚至南下山东的交通枢纽,青帮、槽帮这类帮会也是根植于码头、货站之类穷苦力夫扎堆的地方。

因为海运的兴起加上公路的修建,完全不亚于三百年后铁路给这个城市带来的冲击,天南海北的人文、饮食、宗教、穿着打扮甚至是方言戏曲等文化交织在一起。在天后宫码头一带形成了一个餐饮娱乐区,端的是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一不包。

现在还要加上一帮从海上过来的外国人,除了日本、朝鲜、琉球这些东亚国家,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欧洲的主要航海国家。要是从人种上划分就更复杂了,总之东亚的、东南亚的、南亚的、中东的、欧洲的甚至是南美的,不过这些人都被限制了上岸后的行动自由,只能在一个小区域内活动。谁要是想深入内陆游览,必须拥有自己所在国核发的护照以及中国海关检疫部门给出的健康证明。

也正因为他们拿不出护照,同时也没时间进行隔离检疫,所以大多数的水手都只能在港口内的海员休息区活动,但也有少量的所谓“上等人”能够获得入境许可,这其中又以近水楼台的朝鲜人、日本人、琉球人最多。

漫步在这样一个全球文化交融汇聚之地,可想而知对于圣姑一行人会产生多大的冲击。自打进了闹市区,那个脸上长雀斑的“圣姑”和头一次进城的乡下丫头没有任何区别。这瞅瞅那看看,张着的嘴巴就一直没合拢过,保持着似是而非的傻笑看什么都新鲜,偶然有惊奇的发现就拽着贴身的宝儿姐跑过去瞅半天,吓得身边那些做农夫打扮的随从们好一阵紧张。

其实也不能怪年岁不大的“圣姑”对什么都好奇,就是那个看似精明的宝儿姐也被两边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一开始还是“圣姑”拽着她到处跑,到后来完全变成了两个土妞漫无目的的瞎逛。

不远处一个公子哥模样的人看似闲庭信步的逛着街,眼睛却不时的瞟着这俩人,摇晃着手中的折扇,脑袋微不可查的摇了摇,这就是上边指明要自己接近的目标?谁见过有权有势的衙内对两个其貌不扬的乡下丫头调戏轻薄的?对面那俩要是有一个长得水灵点,都还能上演一出“恶少见色起意当街调戏良家女……”

好在这位公子哥也没纠结太长时间,眼看着娘娘庙(天后宫)门前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人,不时的还从场内发出阵阵哄笑,这是到了相声艺人撂地的现场了,这二女自然是左支右绌的钻进了人堆,那位身负任务的公子哥一看,也只能钻进去找机会再接近了。

人群中间是两个年轻的小子在说相声,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看着的确是略显稚嫩,好在这年头相声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没人会在意他们的形象是否有些出戏。再说当初姜田为了能让赵直演出,对很多传统段子进行了改编好适应他的年纪。正好让这些编外的徒子徒孙们也能自圆其说。

只见站在桌子外边的那人,朝着桌子里边那位拱了拱手:“老没见您,最近在哪发财呢?”

“还发财呢!”桌子里边这位岁数相对大一点,无奈的苦笑了一声:“嗨,这两年光景好,勉强能混个饱饭了。”

“您这话不错。”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