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叔被划分成了中下农,如果不是堂叔家的房子是砖瓦房,而且以前的确是小地主,他都能被划分成贫农了。>
如果不是被划分成了中下农,估计这位堂叔早就没了。杨舒宁一家毕竟山高路远,想帮都帮不了。>
“嗯,我们家近一点的就只有你这位堂叔了。”>
“好的,堂叔是我们自家人,该帮的的确得帮,不过工作好安排,房子也好说,但是堂叔他愿意过来不?”>
杨舒宁对这位堂叔不太了解,只从父亲和母亲嘴里提到过他,知道他是旧制高中毕业,娶了一位同样是小地主出身的妻子。>
不过两家已经长年不联系,只是过年时会发封电报外加支援点费用,甚至连他们现在有几个孩子都不清楚。>
只知道以前有个女儿和儿子。堂叔抗战胜利前一年才结婚,胜利年女儿出生,三年后又有了儿子,之后的消息就不太确定了,因为杨舒宁一家已经到了京城。>
“我也不太清楚,先问问吧,我明天给他们发封电报看看,如果他们不愿意过来,再请小芳不迟。而且你们堂婶为人不错,性格大气,是个好女人,带小西瓜正合适。”>
杨母宗族观念强烈,想着堂叔一家过来,既能解决家里人手不够的问题,还能让他们脱离辛苦的“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农民生活。>
“行,希望堂叔一家能过来吧,而且堂叔旧制高中毕业,也能给他安排一个不错的工作。婶婶刚好可以帮忙带娃,如果她愿意的话。”>
杨舒宁和杨母一样,对于自己人也是上心,如果不是时代不允许,杨舒宁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主。>
“婶婶说得对,我们家现在也算不错了,已经有能力照顾照顾老家的族人了,总不能我们在京城吃饱喝足,亲人在农村吃糠喝稀啊。”>
杨舒晨和杨母、杨舒宁一样,很是支持。>
只有边上的丁秋楠看的不解,在她的世界里,就没有宗族的观念,因为他们一家是从国外回来的,已经没有了家族传承的理念了。>
“妈,你明天发电报的时候发的详细点,把我们家的困难也说说,希望婶婶过来帮忙。我想如果是光请他们过来改善生活他们还不一定过来,但家里缺人请婶婶过来帮忙的话,他们一家应该会过来吧?”>
杨舒宁考虑的业务不全面,但相信堂叔他们不管是什么原因,是脱离农村也好,还是过来帮忙也罢,只要他们愿意过来了,小西瓜也就有人带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