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远内心吐槽,等了一小会,老爸老妈下来了。>
老爸叫姚跃民,戴着眼镜,头发微卷,面相颇为活泼,擅长在课堂上谈古论今,胡诌白扯。>
老妈叫袁丽萍,人近中年有点发福,眉眼威严,必杀技是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教室后门,开霸王色霸气碾压全场那种。>
没错,俩人都是高中老师,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
你懂的,教数学挣得多。>
在教培行业全军覆没之前,牛逼的老师给高中生补课一个假期能赚十几万。不过在这个年代,以这里的学校层次和价格水准,一个学生大概几百块钱。>
家庭条件算不错的,爹妈比较溺爱,物质上从未短缺,姚远也算争气,考上了京城的大学。>
袁丽萍看见儿子,眉目瞬间柔和起来,道:“你上哪儿溜达去了?”>
“瞎逛,想看个电影还没开门。”>
“那破电影院都快扒了,开什么门!”>
“为啥扒了?”>
“政府没钱,把地皮卖了呗,听说要盖楼。”>
“住宅楼么?”>
“好像是,我就纳闷城里一共才多少人,盖那么多楼谁住?”>
“不管谁住,房价肯定能涨。”>
“拉倒吧,再涨它还能上天?”>
姚跃民表现出对房价的不屑一顾,姚远耸耸肩,您要是知道以后咱们这儿的房子均价7千不得吓死?>
他伸手拦了辆出租车,小奥拓,没有计价器,20年后也没有,最初跑县内是3块钱,后来涨到6块。>
“到小兰村。”>
“15!”>
不用说,都是固定价。>
三口人上了车,缓缓启动,在私家车还比较稀少的街道上行驶,路过一幕幕宛如胶片影像般的老旧街景。>
姚远回来几天了,仍然看不够,或者还在适应。>
适应这个粗犷又突飞猛进的年代。>
姚跃民坐在后面,却还想着刚才的话题,忽道:“小远,京城房价多少啊?”>
“分地段和小区,两三千的也有,过万的也有。”>
“你实习那个报社在哪儿?”>
“在在在朝阳……”>
姚远有点小激动,上辈子爹妈确实提过一嘴在京城买房的事儿,最终不了了之。一个是自己没留在京城工作,一个是这年代的很多人真不在意房子>
就像这个小城,几万块就能买一套,但凡你有手有脚都能实现。>
什么房贷啊!刚需啊!卷啊!打工人啊!躺平啊!这些杀人诛心的概念通通没有!>
袁丽萍听了也道:“你想干啥,给小远买房?”>
“我就问问,他将来要是留京工作,总不能一直租房吧?”>
“京城多远啊,回来考个公务员多好,要么找个国企。”>
“回来也是回沈城,不能回家,家这边有啥好工作……哎反正不差这几年,等等再说。”>
“……”>
姚远靠着车窗迎风流泪,您别等哎,您一等就上天了!>
倒不是说一定要现在买房,都重生了还挣不来一套房?关键是现在买有成就感啊!一种捡漏的成就感!>
你花2亿买个青花瓷,可能不算啥,但伱花200块捡个青花瓷,必然会产生一种扭曲的快感。>
他搓搓下巴,在心里的小本本记了一笔,特娘的捡不着漏比赔钱还难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