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2万吨。与印地亚度相比人均生铁是印度的0.8,人均钢材是印地亚的1/27。 而这期间唯一建成的大型钢铁企业,还是晋省军阀建立的西北实业公司,晋省的阎百川,他也意识到了钢铁厂是兵工业的基础,不惜花费800万元建立了晋阳(太原)钢铁厂,只是晋厂直到抗战爆发才刚建成。而在抗战发挥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兵工署渝城炼钢厂)。则是蜀省军阀刘湘亲手建立,于抗战后交于夏民党中央的。1937年1月1日划归军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1月8日,渝城炼钢厂3吨电炉冶炼出炭素工具钢4吨(事后夏民党中央归还刘湘挪借垫付建厂款75万元)。军阀们建立兵工厂,虽然可以生产武器,但生产武器所需要的钢材却大多不能生产,如果不解决钢材的问题,战时还是很容易就被卡主脖子的。因而,刘湘就打算建一个炼钢厂。这时候有人对刘湘说在1919年的时候,当时的蜀省督军熊克武曾经想建立一个炼钢厂,并向花旗国*了3吨电弧炉、2吨蒸汽锤、250毫米小型轧钢机各1台(套),以及附设的发电、产品检验的全套设备。这些钱已经付过,设备在1921年就已经全部运抵春申,但由于蜀省连年军阀混战,各个军阀你方唱过我登场,使工厂无法建设,这些设备只能躺在库房里面睡大觉。刘湘一看可以不花多少钱就建立一个钢铁厂,十分高兴,就于1934年派杨吉辉为渝城电力炼钢厂筹备委员长,正式开始建厂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仅用了2年多,该厂就在渝城沙坪坝磁器口建成,其炼钢部3吨电弧炉于1937年1月9日炼出了西南地区第一批优质钢。该炼钢厂在抗战期间主要供应各兵工厂的枪管用钢,在艰难的抗战条件下,该厂自己又添置了一部德国电炉,并先后试制成功了铬钢和钨钢的枪管,达到了年产一千多吨的钢产量,抗战用的枪钢大部分靠这两部电炉轮流开炉炼就,这充分体现了诸夏国工业不是不行,而是没有得到执政方足够的重视。而石城国民政府先是实业部1928年要在石城附近浦口地区预算2000万美金建钢铁厂,后是资源委员会1935年要在湘省湘潭建中央炼钢厂,但都只是纸上谈兵。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汉阳钢铁厂在北洋军阀时期年钢产量就达到5万吨。汉阳钢铁厂于1925年停止炼钢,夏民党统治十多年竟然没有恢复炼钢。到1938年武汉会战,只将汉阳钢铁厂30吨马丁炉2座,35吨及50吨高架起重机2部及铸锭用模等附属品拆走,运入蜀省。更令人发指的是汉冶萍自己不产钢,但挖出的铁砂,炼出的生铁居然大部运往日苯八藩钢铁厂又铸成武器,用在诸夏人的身上。1935年以后,日苯在鞍山等地建设的钢铁厂陆续投入生产,诸夏民国 “名义上”的钢产量(因为大部分在东北,掌握在日苯手里)才逐渐提高。
炮管钢也好枪管钢也好普通钢也好,都必须用电炉或者平炉提炼,由于鞍钢是九一八事变后的日占区,而汉冶萍钢铁公司也被早早卖给了日苯人,全诸夏国就只有春申市兵工厂在大清的时候进口了这种被称为马丁炉的一种平炉。所以上文中兵工署统计的产量中,除了沈阳兵工厂外,全国只有春申市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有身管火炮的生产,其中春申市兵工厂每月六尊的克式山炮的炮管还真是自己的产品,只不过不是合金钢而是高碳素钢而已,汉阳兵工厂的每月二尊山炮,用的是买的春申市产炮管钢。就这么点儿可怜的特种钢还被日苯鬼子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一二八事变后,在停战协议里日苯鬼子坚持加上一条:停办春申市兵工厂。根据协议,1932年9月,春申市兵工厂取消,它的机器设备先运往浙省省会临安,以后陆续内运,其中枪弹厂、*厂、制枪厂的设备并到了金陵兵工厂,制炮厂和龙华*厂则并到汉阳兵工厂。但是,上文提到的马丁炉,从1932年起留在了浙省省会临安,直到抗战爆发才运往了渝城后来部分恢复生产,抗战期间可怜的一点儿枪管钢一大半就是用这炉的后代生产的。。也就是说,从春申市兵工厂取消后,诸夏国没有炮管钢生产能力了。历史是这样记载春申市兵工厂这全国唯一的炮钢来源的遭遇的:
原江南制造总局有2座平炉,1个是3吨的,另1个是15吨的。这个炼钢厂附属于江南制造总局以及制造局后来改名为的春申市兵工厂。但苏浙战争后,段执政下令春申市地区不得办理兵工厂。春申市兵工厂正式与炼钢厂分家,炼钢厂改名为春申炼钢厂,改为商办。北伐军进入春申市后,春申炼钢厂归军政部直辖。值得注意的是,原先的炼钢平炉是酸性,这时被改为碱性。抗战爆发后,春申炼钢厂改名兵工署第三工厂,奉命迁入蜀省,在大渡口勘定地址。但两座平炉已被毁弃,第三工厂还有1座1.5吨电弧炉以及1座3吨电弧炉。其中那座1.5吨电弧炉来自江南船坞。大渡口撤卸了来自汉阳钢铁厂的2座30吨马丁炉的主要构造和材料,为尽快投产和与炼铁能力相匹配,重新设计了10吨级马丁炉投入了生产,即2座马丁炉是根据设备与材料重新设计的。
上文中提到的兵工署第三工厂的1座1.5吨电弧炉以及1座3吨电弧炉加上用汉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