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三十六章 早产的风暴突击队(1/2)

作者:蝴蝶蓝
有了合适的武器,并不代表就能发挥这些武器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战法配置训练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式武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防守问题自然不大,配合纵横的堑壕和支援点。一旦有足够的新式武器装备新军后,防守旅顺口还是十分乐观的。但是如果轮到北洋新军去进攻,突破对方阵地的话,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其实从古到今的陆战攻防双方一直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对攻的就算了),那就是突破与反突破。找准对方战线上的一个关键点,然后集中兵力,以多于突破口对方几倍的兵力发动突然袭击,然后打入楔子,进而扩大战果,对地方阵线实施分割。进而瓦解掉对方的抵抗,冷兵器时代,骑兵冲锋防御的布阵强调速度,后来蒙古人又在冲锋之前强调驰射,用精准的箭术来使对方的防线出现漏洞以及给予对方士气上的打击。随后集中精锐切入对方阵地,而防御的一方则以拒马,枪阵作为抵御手段,并辅以大量的弓箭手和床弩等远程武器。而到了热兵器时代,步兵配合炮兵组成战阵,随后在双方步枪和火炮对射后,骑兵找到机会从其薄弱环节打进去,依然是过去那套战法。只是武器更新了。当然,这一切在1战中成为了历史。骑兵面对对方的机枪阵地相当的无力,而炮兵则要面临这层层叠叠个堑壕和掩体,于是乎,1战成了真正的堑壕战。面对延绵几百英里,从北海一直延伸到瑞士的战壕体系,集团冲锋基本上就是送死行为。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面对密集的机枪火力,速射直瞄火炮(例如法国的m1897式75mm速射炮,也叫七五小姐)还有间接射击的重炮组成火力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虽然甲午时期的战场还没有发展到1战那种战壕对峙的程度,但是大量修建野战工事也是十分常见的。君不见中法战争中冯子材部就进行了相当专业的土工作业,日军没有理由做的更差!!而如果日本军队也装备机枪的话,对于进攻的新军来说将更加棘手。(历史上本子也装备了少量的加特林机枪和格林炮)所以,面对这些自动武器,徐杰还是需要专门的编制和战术予以克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最适合突破堑壕体系的战术恐怕就是1战时德国人采用的风暴突击队了吧?

这个战术如果追溯的话,应该从1915年在卡尔索组建的突击营算起,这支突击营由德国第五集团军上校威利罗尔任指挥官,他们与其它部队相比,被分成了若干相互配合的小组,装备了更多的自动武器,例如mg15轻机枪,m18冲锋枪以及更多的手榴弹,为了增强火力的持续性,他们使用的步枪和手枪也是经过特殊改进的,例如毛瑟98g就有配发20发弹夹的(不过射速依然比较悲剧)。还有配发32发弹鼓的鲁格9mm手枪。然后在轻型火炮,迫击炮,甚至是喷火器的支援下,(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德军中的远程火炮可以把对方某个阵地孤立出来。形成阻断。)寻找合适的机会在对方的要点或者结合部实施偷袭。这支装备了大量自动武器,并且伴随有轻型火炮支援的诸兵种合成突击队,在战争中表现非常好。到1917年,德国就组建了17个风暴突击营。当然除了武器外,这支部队对士兵和指挥人员的素质也是相当高的,他们必须要懂得如何在遍地弹坑的战场上交替掩护前进,而且在进攻过程中能排除包括地雷,铁丝网等一切障碍,并且能用为数不多的轻型火炮去精确打击对方的火力点。最后,也是最具关键性的战斗就是,他们在进入对方战壕后,能在狭窄的战壕中迅速挤垮对手,要知道,在曲折的战壕中,刚刚进入的突击队士兵将面临地形不熟,以及数倍于己方人员的敌军反扑!!战术技巧,意志力,配合,装备缺一不可!

而现在徐杰就计划让这只负责攻坚的突击队早日诞生!!装备方面已经有了,刘易斯机枪可以代替历史上的mg15(其实德军也在突击队中大量使用缴获的刘易斯机枪,1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