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九章 徐杰的回国规划(二)(2/2)

作者:蝴蝶蓝
据加上自己脑补的言论在当时的朝廷上却十分的有市场。当然,还是有人对老李有较为正确的看法的。梁启超一句话问得甚好:把这些高谈阔论的人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结局又将如何?”(虽说李鸿章在新疆和越南问题上有错误,但是说实话,就甲午那个烂摊子,放谁上去都那样。不会比老李干的更好)

总之,不能说老李在甲午战争中没有责任,但是就因为他签了条约就直接把罪责全推他身上显然有失公允。老李建海军要钱,上面不给。而签署条约时,又不是他自己说了算。充其量老李只不过有错误人但是被人选出来当替罪羊而已。尤其是在海军经费上,老李着实愿望。根据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载,老翁受光绪帝的委托去天津质问李鸿章。“翁同龢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而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曰:‘计臣(指管理财政的大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指御史言官)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可见老李对此事怨念之深啊。

所以根据自己了解的史料来看如果自己能让老李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李还是有可能放弃自己走了一辈子的“曲线救国”路线而与中枢产生直接对抗。同样,和对刘步蟾一样,老李绝对不会质疑自己是否会有这般下场,老一辈人物中的曾国藩,出道比他早,实力比他强,门生故旧更不是老李可以比拟的,结果其结局如何了?一个天津教案就让这位曾经的大清柱石变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甚至其同乡也把湖南会馆中夸耀他功绩的匾额焚烧掉。曾国藩是这样,那李鸿章自己难道可以幸免?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那就是他身旁的张佩纶,要说张佩纶由清流而入南洋,在南洋期间,他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是马江之战后的结果呢?这位曾经的清流名士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啥都不是的家伙。不但被朝廷“永不叙用”而且连生计都困难。有这一远一近两个例子。老李可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身前身后名了。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