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六十六章 吃肉(2/4)

作者:猛将如云
下拥兵数千到上万的总兵、副将大人们,要是说他们对大清就因为剃了头发就变得忠心耿耿,那也是抬举他们了。眼下他们虽然打着摄政王多尔衮赐给他们的绿色军旗,但是,私下里,原来的明军军旗、顺军军旗却都被悄悄的收纳起来,藏于密处,就等着有机会再发挥用处。

(这一点,倒是和当年那些在敌后战场上,高喊着曲线救国口号参加和平运动的国军将领们一致。这些国军将领,在参加和平运动之前,往往效仿关羽关云长屯土山约三事的桥段,同日军谈好条件:我们只配合皇军剿共,如果你们要我们和你们一起进攻国军我们就不客气了。而这些参加和平运动的国军将领,自然也得到了重庆国民政府的信赖,不但不追究他们的叛国罪名,而且,他们的部队编制仍旧在军政部的编制表上,照样从国民政府军政部领取军饷。一边领着重庆国民政府的军饷,一边领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饷。很多的部队甚至连臂章都是双面的,重庆的、南京的随意翻用更换。厉害不?相比之下,某个基本不领饷还大肆破坏中日和平的垃圾军队就弱爆了,连身军装都没有,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混日子!但是却还执迷不悟的在那顽固不化的破坏着大东亚新秩序的建设!)

不过,眼下这些降将们倒是一心一意的跟着大清混。也不因为别的,此时的清军兵锋正盛,势头正旺,这些墙头草们自然要跟着好好的走一段路了。

今天,也正是因为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开封府,才有这次庆典。

平南大将军、豫亲王、镶白旗旗主多铎、定西大将军、英亲王、镶红旗旗主阿济格两位王爷,召集手下将领们,进行吃肉庆典。

依照满洲风俗,银安殿的金砖地上遍铺苇席。苇席上铺红毡,毡上放坐垫。每十人围坐一处,八旗将领与新附军将领们混杂在一处。席地盘膝,坐在垫上。

银安殿外的广场上,一次排开了二三十口大锅,劈柴被那些伙夫们不停的塞进锅底,火舌欢快的在锅底舞蹈,舔舐着巨大的铁锅。铁锅内,一口口肥猪被剁成大块,在白水中上下翻滚。伙夫们不时的用铁钩勾起一块肉来看看是否熟了。

大殿内,庆典仪式已毕,多铎和阿济格弟兄二人春风得意的接受了手下将领们的行半跪礼道贺,看着手下这些身着新衣新帽的将领们各自回到原座位上。

“来人,上肉!今天本王准备了上百口肥猪,大家可以敞开了肚皮吃!”

两位王爷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停当的白肉开始上殿了。

白水煮就的大块肥猪肉。每块重约十斤,被摆放在二尺铜盘中,端到了人们围坐的座位当中。每座还随着白肉另上了一大铜碗肉汁,碗中有一大铜勺。每个客人前面又各放一铜盘,直径约有八九寸,以作片肉之用。

满洲人吃猪肉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猪肘子的吃法也是白片,即所谓的片肘花。

直到今天,东北各地的白肉,吃法也还有这种遗存。不过,不蘸料的吃法很多人已经是敬谢不敏了。再怎么着,也是要蘸点香油、酱豆腐、韭菜花、咸盐来食用。这是肉类最本色的烹饪方法了,吃过的人都赞它: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嫩而不烂、薄而不碎。再点缀上碧绿的香菜与晶莹的酱汁,看上去就透着香气,已经是东北餐桌上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

可是,这样的吃法,八旗将领们固然可以欣然接受,端起大铜碗来喝了一口浓烈的烧刀子之后,心满意足的将腰间的解手刀拔出,开始在硕大的肉块上割取一口巴掌大小的肉片,蘸着随身带来的作料和用高丽纸加工好的调料包,大口吞食,任凭着油脂将嘴角、两颊弄得油腻无比也毫不在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