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空中霸王(2/4)

作者:闪烁
力极为巨大的先进战斗机。

早在8年多前,用“战-11”改进而来的“战-11”在空军发起的“先进多任务空中优势战斗机”招标中,击败了由“战-10”改进而来的“战-10”,并且在去年拿到了空军的批量采购订单。

只是,这种多用途战斗机被重新命名为“战-16”。

因为在去年才投产,所以“战-16”的装备数量不到100架,装备该型战斗机的几支联队依然在进行换装训练。

至于这种多用途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到底有多么强大,现在谁都说不准。

重型战斗机后面是4架“运-10”战略运输机。

做为全球第一种宽机体,而且运载能力达到150吨的战略运输机,“运-10”是当之无愧的空中霸王。

不要说中型战斗机,就连重型战斗机,在她面前都是小不点。

这4架运输机,运载了2个战斗机中队的全部保障设备物资,以及数百名地勤人员。

正是依靠战略运输机的强大运载能力,帝国空军才成了全球空军,拥有了向全球任何一处地点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

早在莫萨危机时期,战略空运的巨大军事价值就得到帝国空军的承认。

在那几个月里,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运输机群,帝 队肯定会因为保障不济,不得不放弃东莫萨城。

只是,与“战-11”一样,战略运输机实在是太贵了。

迄今为止,“运-10”的装备量不到100架。在帝国空军当中,50吨级的“运-11”系列却多达600架。

此外,战略运输机对机场的要求也非常高。

“运-10”在满载的情况下,需要长达2500米的硬质跑道,而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10%的机场拥有如此长的跑道。相对的,“运-9”这样的战术运输机,能在不到1000米长的软质跑道上起降。

正是如此,早在10多年前,帝国空军就提出,要研制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大型运输机。

简单的说,就是能运载最重与最大的陆战装备,具备战术运输机的适应性,能在包括野战机场在内的,任何一条长度不低于1000米,只做了简单清理的跑道上满载降落,并且在空载的情况下重新起飞。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战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与战术运输机的战术灵活性。

这些要求,不是一般高。

结果就是,努力了10多年,第一架全尺寸的样机至今都还没有制造出来,预计最快能够在明年下线。

不可否认的是,规模庞大的运输机才是帝国空军的脊梁。

在“运-10”机群后方,还有2架“油-29”大型加油机,1架“指-6”空中预警指挥机与1架“侦-29”电子侦察机。

这三种支援飞机都采用“-29”民航客机的机体。

因为不需要到前线执行任务,在战线后方数百千米之外活动,所以帝国空军没有专门设计与制造支援飞机平台。

采用民航客机,能够大幅度降低日常使用维护费用。

如果说运输机撑起了帝国空军的脊梁,那么加油机、预警指挥机与电子侦察机,就是战斗力的催化剂。

正是有了这些支援飞机,帝国空军才成了一个整体,战斗效率成倍的提高。

在最后压轴登场的,才是帝国空军的绝对主力。

没错,就是战略轰炸机!

首先是4架“轰-9”重型轰炸机。

这是帝国空军主力轰炸机中,机龄最老的一种,已经在帝国空军服役30多年,在波伊战争期间就是绝对主力。

在那场让帝 队铩羽而归的战争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