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八百十二章 民心真得重要吗(2/2)

作者:八无和尚
”的普通百姓,随着北伐军的行军路线向南逃难。

而一些乡土难离的民众,那是指着南撤的北伐军,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出来了。

什么“逃跑将军”,还有“打仗无能,逃跑有术”,更有拿着烂菜梆子和臭鸡蛋,躲在门后、巷口砸行军将士的。

而有着严令的北伐军将士,只能紧咬牙关,忍受着这种本不应该承受的指责和谩骂。

一时间,刚刚稳定的江北民心,不可抑止地反转了。

一些本就与清廷藕断丝连的豪门、富户、降官们弹冠相庆,纷纷宣扬建兴朝时日无多,大清将一统天下之类的云云。

而淮安城中的吴争,日子是真不好过。

临时行辕外,被无数请愿的百姓所堵。

民意还好,隔绝在外就是了,关键是,有不着调的将领,也“趁火打劫”。

北伐军军纪森严,吴争这几年的精力全花在了整军上。

可北伐军中有异类啊,譬如那个敢在吴争面前要“大将军”位的刘放兄。

被吴争勒令在衡阳“闭门思过”的刘一手,终究难耐他与生俱来的“大将军”瘾,在衡阳思过都不老实,他故会重施,愣是整出了一支堪称“大军”的衡阳卫。

不过,这次他确实是吸取了之前教训,没有再招收那些妇孺老弱,而是青一色的壮丁。

这其实与刘放的思想转变没多大关系,而是衡阳区区一个小镇,在之前的两战中,人口皆已丧尽,如今涌向衡阳的,皆是周边各府的民众。

也对,人的名树的影嘛,一个从草根到将军逆天转变的“成功人士”,对那些一心有着“将军梦”的年轻人,无疑是极大的诱惑。

这在吴争和沈致远身上就能体现,万历朝戚少保的英勇抗倭事迹,还不是影响着几代江南年轻人弃笔从戎,以血洒沙场为毕生追求?

刘放是带着请战书来的。

还是血书。

只是天晓得是人血还是鸡血,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厮差点就指着吴争鼻子“谏言”了。

“王爷,您可是我朝的定海神针哪……我刘某还有江北数百万民众,可是一心指望您率王师北伐的……。”

听听,听听,这货居然也敢在吴争面前,自称代表民意了。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