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章丨莫欺少年(1/2)

作者:武陵年少时
“抗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荀子·臣道】

未央宫,尚书台。

王允高坐首席,左右分辨坐着尚书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

杨琦坐在最下首,将上午在宣室产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王允等人,刘协或是知道了什么,或是察觉出了臣子私下有什么动静,这个变数假如把握不好,将会事败人亡。

“国家素来谦恭忍让,纵是董仲颖也挑不出毛病,本日听你这么一说,国家这些年耳听宫中,眼看朝野,并非碌碌无为,只是碍于时局,所以才不飞不叫,沉默无声。”士孙瑞说着说着便笑了,眼底满是欣喜;“小小年纪,便有楚庄齐威之姿,真乃我大汉之福。”

一旁的杨瓒也是颔首道:“确实如此,自荀司空首倡大义,伍越骑拔刀刺董以来,朝中士人皆欲杀董贼久矣,据公挺所言,国家对董卓早有不满,只是怨我等隐瞒,未与陛下事先交换心迹。吾等只需……”

“只需如何?”沉默着的王允忽然插话了,语气冷硬;“国家年少,如此大事若是尽皆告诉,稍有不慎,我等逝世国则已,难道还要陛下与我等同患难吗?若是能言,荀司空在时何不言于陛下?正是由于陛下当时年幼,荀司空不欲陷陛下于危难,故而瞒之,等大事既成,再如实相告。怎么到了如今,尔等见国家略有其才,便忍不住让陛下行此大事了?”

“国家年满十二,我等大臣尚可擅做主意,为君分忧。但陛下早晚是要……”

王允抢话道:“国家及冠亲政之后,对本日之事若是有所牢骚,老夫当一力承担。”

杨瓒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王允打断话语了,固然早已熟知王允秉性如此,但心头仍有不快,索性闭了嘴,不再多说。

王允这么做实在也有自己的想法,眼下刘协的举动与平常大相径庭,但他并不信任刘协知道了自己的策划。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刘协受了什么人的教唆,想要掌权亲政。

这可真是笑话,如今朝廷乱成这个样子,哪里还有空让天子亲政?

杨琦听明确了王允不愿想刘协告诉几人密谋刺董的内容,但他身负着刘协的托付,不得不询问王允的意见:“陛下想让司徒往宣室一趟,亲口答复那个问题。”

“陛下所问,我已答过,大可与陛下言,老夫的答复还是那样。至于往宣室,过会儿太师就要到长安,老夫要带群臣出城迎接,恐怕无暇进宣室朝觐了。公挺随侍陛前,应劝陛下多加静养,太医令脂习不是说了么,要少思虑。”

话一说完,王允便带着士孙瑞和杨瓒走了出往,他们要在外面召集其他尚书、侍郎,然后步进未央宫前殿,与三公九卿们会合,一起赶往横门迎接太师董卓的车驾。

杨琦也起身随行,中途却被自家同族的杨瓒拉到队伍后面的角落里,偷偷的对他说:“你回宣室照顾陛下,迎接董卓犯不着让所有人都往。”

“是。”杨琦性格耿直,见自家人当面,忍不住抱怨道:“司徒太固执了,我看国家本日言行,处处与凡人无异,尽不能以孩童看待,若按司徒那样做,日后定有大祸!”

杨瓒此时也是甚为苦恼,王允性格刚烈,矢志报国,这是他所钦佩的,也是他甘冒风险,与其密谋刺董的缘故。而他与王允并不是一路人,这一点王允也知道,双方只是暂时联合,一致抗董。等抗董之后呢?王允作为首谋,威权一时无两,而弘农杨氏又岂会甘居人下?

是时候要给自己人预谋后路,认为进身之阶了。

“假如国家真如你所说,能够担负大事,你便以光武事之。”杨瓒一手捉住杨琦的手,一手抚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回目录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