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六十篇 “庞多拉”之意四十一(2/2)

作者:古月木斤
温饱的人一旦富裕起来,就容易把钱用于物质方面的奢侈与挥霍,而不会把钱用于高层次精神文化的享受,或用于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又例如,长期享受较多社会荣誉的人,在饥饿面前往往不会向他人乞讨。

另一方面是功能目的上的独立性。高层次情感的原始本质虽然是为满足低层次情感服务,是为了更可靠、更充分地满足低层次的情感需要,但是有时候人为了满足高层次情感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甚至完全牺牲低层次的情感需要。

从需求层次角度来讲情感对人而言也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也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温饱需求,在这个阶段人的情感需求是一种渴望交流和认可的一种状态;人在无助的时候,和在接触新环境的时候这种情感最强烈.

第二个阶段:社会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中做为一个个体来讲,他有他的社交圈,他和外界沟通的同时就是一种情感的的释放,这种释放当外界给予肯定时情感就为正,心情就好,反之就不好.

第三个阶段:自我需求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人基本是控制情感的,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他们对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去帮助其它人去平衡因情感应发的一些问题.比如:心理专家等。

情感从需求来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这三个阶段是随着外界的条件和你自身的修养等这些必要的因素而随时转换的,换句话讲就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可能处在情感需求的一个或多个段。

不论身份地位,有钱或是穷人.因为需求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情感也不会相同。

社会交往中,情感具有两极性,好的情感使人愉快,不好的情感能够损人。

人们都希望表达或感受好的情感,那么使人产生好情感有哪些因素呢?

喜欢就近的人是社会交往中人之常情。人受社会活动圈的限制,“物理上的就近性”使人只能在周围寻找朋友,因为活动圈之外的人、遥远的人无缘结识。

喜欢就近的人有长处也有不足,长处是人在周围很快能寻找朋友,这也是同学、同乡、同志、同事为什么容易结为朋友的原因;不足是囿于交际空间,择友范围必然有限,影响了人的眼界,会使人觉得只有周围的朋友关系最好,如青年人失恋之后,往往感到十分痛苦,爱得死去活来,觉得天下再没有比她(他)更好的人。

其实天涯何处无芳草,人到新的环境,“喜欢就近人”原理,会使人很快寻得新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社会态度和观点的一致性更易使人成为朋友,同行之间语言、文字、思想上的交往,将突破狭小的活动圈,他们可以在国内,甚至也可在国外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好的性格能使人产生好感。心理学研究证明,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有些性格是人所欢迎的,有些性格则是人难以接受的。

如女性温柔、体贴的性格,易让人产生好感。

有首流行歌曲唱道:“有个姑娘叫小芳……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今生今世永不忘。”的确,温柔的性格叫人难忘。

严于律己、坦诚待人的性格令人尊敬,如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期间,国家政局交替,高校经费困难,许多学校因此而停办,交大校长唐文治带头减薪一半,教工每年减薪二月,他与师生同甘苦,坚持办学,学校免于关门夭折,赢得了师生的爱戴。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