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48章 四下西洋(1/2)

作者:曾灵
再将镜头转向郑和。

衣锦还乡之后,郑和依依不舍告别故乡与亲人,前往西安。任性亦随行。

西安,古又称“长安”,“长治久安”,为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历史上,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亦为中国联系西亚的重要枢纽,此处有众多信徒,文化氛围浓厚,许多通晓阿拉伯语言、文化的人才亦定居于此。

经过一番寻访,郑和终于找到西安羊市大清净寺掌教哈三,随即聘请他出任第四次下西洋使团的通事。哈三为西安著名的大清净寺的掌教,对语言、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

不久,郑和又寻至马欢,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

马欢,浙江会稽人,信奉回教。

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郑和使团中,作为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

其后,马欢数次随郑和下西洋,将下西洋时二十多个国家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记录成文,在景泰二年串缀成《瀛涯胜览》一书。

当然,此为后话。

当郑和离开西安之时,任性辞别郑和,率一队睚眦,一路向北而行,踏入茫茫了草原。

郑和则转向京城方向,沿路招揽人才,如医术高明之人、善于观测海洋气象的阴阳官以及航海技术人员随下西洋。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均以西亚古里国作为终点,船队活动区域主要局限于东南亚与南亚一带。

经前三次下西洋活动,郑和船队已在东南亚与南亚沿海各国中树立了明朝的威望,恢复和发展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完全打通了航路,扫清了中国与西洋国家发展的障碍。

郑和回京后,郑和与王景弘等人继续谋划四下西洋的规划,制定了远航忽鲁谟斯以远和把非洲东海岸各国作为四下西洋目标的安案,并得到永乐帝的批准。

自四下西洋时志,郑和船队每次均以远航忽鲁谟斯以远的西洋国家和非洲东海岸作为目的地,探索未知海域,开辟新航路。

由此,郑和下西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永乐帝朱棣正式向郑和船队下达了第四次下西洋谕旨。郑和随即率领部分船只自南京出发,顺江而下,与太仓刘家港的主力船队会合,然后启锚出航……

此际,距三下西洋归来已一年有余。

此次为第四次下西洋,共有宝船六十三艘,其他船舶四十余艘,官兵总计二万八千余人,为下西洋人数之最。此次远航郑和仍为主帅,王景弘作为正使太监担任副手,协助郑和协调指挥整个船队。

随行将领有大明水师右卫流官指挥使唐敬,流官指挥佥事王衡,金吾卫左卫流官指挥使林子宣,龙江左卫没放弃官指挥佥事胡俊,宽河卫流官指挥同事哈只,锦衣卫千户温纯生、百户马贵、刘海、徐政、汪海,小旗张通等人。

航行十余天后,船队抵达福建长乐,在此进行休整、补充物资。这次船队在长乐驻泊停留时间较长。随队回国的外国使节与随从利用驻泊机会,纷纷在当地选购福建物产与喜爱的商品。

官兵进驻在长乐的十洋卫。

十洋卫,又名十洋街,街如十字,故此命名;此街是长乐县城的主要街道。众所周知,下西洋船队均在此采办各类物资。随着下西洋官兵的到来,昔日安静的街道一下热闹起来,人烟辏集如市。

长乐县境内有座登高山,又名南山、六平山,每年九九重阳节人们均在此登高。山上有座南山寺,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