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章 泯江文集(1/2)

作者:天极水月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周朝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是“道”,不但地位重要,取名也非常讲究合理性,例如黄河南边的就叫河南道,北边的就叫河北道,东边的当然叫河东道。

据说刚刚收复蜀川的时候,朝廷里有人建议改称川东川西两道,也不知道是不是黄豆吃多了来的灵感。当然最终蜀川并没有改成道,而是分为三郡,设三郡节度总管。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得出来,皇帝对于蜀川的戒心还是很强的,并不打算再给它统一在一起的机会。事实也证明皇帝的眼光的确独到,这蜀川从前在蜀王治下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到了高勇手里,不到两年时间就已经焕然一新,不但抹平了从前战争的痕迹,而且还在高速发展。

如今蜀境出产的黍米稻谷不仅可以支应蜀川三郡,还在源源不断输往中原地区,尤其是人口众多的京畿道,现在市面上的粮食已经有近半来自蜀川,大大缓解了以前从河南河北两道输粮的转运之苦,这一年来,长安市面上的粮价竟然隐隐有回落的迹象。

据说如今蜀川境内在高勇治下,人人居有屋、耕有田,百姓顺服,各安其业,很多蜀人甚至自称天府之国。民力如此之厚,再加上山川形胜,也难怪皇帝要三分其势。

然而如今的蜀川三郡,最著名的却并非一年两熟的农作物,而是其中出产的各种奇技巧之物。

建立在泯江沿岸的煤铁联合体如今已经完全被朝廷控制,出产的铁器全部由朝廷收购,绝大部分变成了军器,少部分也都各有用处,很难流入民间。不过很多加工铁器的技术还是流传出来,然后依托泯江工业带的水力机械,很快出现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木器石器,其它各种奇思妙想的器物更是层出不穷,虽然产量很高,但是相对于周朝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仍然显得供不应求,其中受人追捧的事物更是千金难求。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节,一辆牛车慢吞吞地走在江南道的乡间小路上。

此时的江南道还有大片的土地没有开发,很多地方不但丛林密布,而且瘴气遍地,人口也相当稀少。更谈不上公共设施,再加上降雨频繁,自然环境恶劣,所以除了连接几个主要城市的道路还算差强!强人意之外,乡野之间基本没有路,像牛车现在走的这种小路都已经是走的人多的体现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没路的地方通常人口也少,并不会有人过去。而且江南水乡不是白叫的,人家可以拿水道当路,这个就不是牛车能走的了。

也正因为道路难行,所以北方流行的马车在江南道是出不了城的,要出城不坐船就只能乘牛车。

和现在这辆牛车在一起的一共有四个人,坐在车上的两个人中有一个青年文士,另一个则是他的书童。在车前牵牛而行的是个布衣赤足的农家汉子,还有一个短衣芒鞋,背后背刀的中年汉子跟在牛车旁边,显然是青年文士的保镖护卫。

青年文士姓宋名玉字子美,是现任工部侍郎宋航的晚辈,今年他的父亲调任江南道苏州府尹,宋玉就也跟着来了。

宋家的人以宋航为首,在读书之余都有点不务正业,宋航是喜欢机关学,宋玉倒是没像自己这位长辈一样跟木头铁块较劲,不过他喜欢旅游,当然这时代不叫旅游,人家叫游历山川之美,就跟去花生屯学习建设sh hui zhu yi一样,反正意思差不多。

牵牛的这个农家汉子是给宋府尹家作工的,偶然跟宋玉提到自己家乡有个漓龙洞,据说古时有漓龙升天,留下重重岩洞,深不可测。于是宋玉就上了心,一门心思想来探险。

宋府尹找人打听了一下,知道这个所谓漓龙洞大小也算是个名胜,附近风景不错,经常有附庸风雅的文人骚客结伴过去游玩,并没有什么危险,离苏州府县城也不算远,于是就答应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