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32章,仅供参考啊(2/2)

作者:初景
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四十石。这是南方稻谷的亩产。

《史记?河渠书》载河东守潘系之言: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需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新唐书?食货志》说: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地主租率十分之五,租1石,亩产当为2石。这是京畿良田。

《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奏救荒事宜状》中说:淳熙时浙东路绍兴府六县每亩出米二石。

旱地产量当然不一样。

丰收歉收不用说。

《牧庵集?储宫赐龙兴寺永业田记》中记载:今有田一亩,率以夏秋入止一石。这是说,每亩田夏收麦一石,秋收粟一石,故曰夏秋入止一石。亩产按一熟计为一石,两熟合计为两石。

水田的亩产。《两浙金石志》记载,湖州报恩寺兴孝禅师碑说:其田每亩租米一石。按对半租率,亩产仍然是2石米。

来个简单的。

战国前期,亩产粟205.8斤。

战国后期,亩产粟247斤。菽亩产232斤。

汉,粟亩产281斤;豆亩产264斤。

唐,亩产334斤(所有粮食作物平均)。

宋,亩产309斤。

明,亩产346斤。

就饶桐县来说,湖头村良田,亩产到过570斤,徐家村的田亩产也到过460斤。

也有说法,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将近今天的80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提高到93斤,唐宋,一般亩产大约200多斤,明大约400多斤。

还有,太湖流域平均亩产:唐138公斤,宋225公斤,明333公斤。

湖头村还不够给力啊。但湖头村说的一季,一年两季的话差不多?

但是,饶桐县以前多少人口?

西周人口为1371万人。

西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在籍人口为5959万人。

天宝十四年:约5200万。

徽宗大观四年:约4600万。这好像不对,应该一亿以上。

洪武初年:约5000万。未必准确。

人是要田养的。人若是太多,必然没得吃。

有人喊: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天地之力且不说,人口,还是要合理的控制。

而技术,要不断的提升。

亩产,可以加快步子。

这是不同于儒士的表达方式,还有几个一目了然的表。

徐茉茶心想,实在不懂就学,统计啊之类。

学习使人快乐。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