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章 行路难(1/2)

作者:天极水月
《泯江文集》能够如此抢手,倒也并不完全是因为陈琼抄的作品好,虽然能被他抄出来的的确都是传世之作,不过普通人的欣赏水平是有时代特色的,周朝建国二百年就有八王之乱,武帝中兴之后又崇尚武功,说实话朝野上下文风不盛,也就是读书写字的水平,还远远没有培养出只能欣赏阳春白雪的阶级。

所以《泯江文集》里的很多篇章其实并不每个人都能欣赏的,有些辞藻太过华丽以至读起来感觉生涩,有些又太过直白,让书生士子们觉得彼可取而代之。

所以真正吸引人,造成一书难求的现象有两个原因。首先这是廉价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很多目光深远,能看到这两种技术可能引起的社会变革的人都想看看实际效果。然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家也想看看到底什么样的东西能让皇帝爱不释手。

宋玉离开长安的时候,宋航已经打算进行《泯江文集》的第二次印刷了,宋玉只是不知道这一次宋肮打算印多少本。

事实上对于宋玉这样的普通读书人来说,郫县侯陈琼的事迹是相当传奇的,年方弱冠就能有这样的成就先不说,只是这功成身退的作法,就非常符合当代读书人的价值观。

周朝上下崇尚武功的一个结果就是,普通人很难被忽悠,大家都知道看结果,一个人吹得再厉害,打仗输了就是输了,没赢也就是没赢。夸夸其谈并不受人待见,反而会让人觉得只会吹牛。

事实上就算在朝堂之上,只会指责别人的官员也不受人待见,基本上如果有人正式提出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附带解决办法,毕竟一般来说,能发现问题的人也应该明白问题产生的原因,你都不知道为啥会这样,凭什么骂别人不干事?所以有没有任事之能,也是朝廷评价一个官员的重要指标。

陈琼一介布衣,短短时间在蜀川创下偌大基业,然后毫不恋战权贵,果断抽身,挂印而去,就连皇帝都称赞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么符合当代士人核心价值观的作法,当然要引得宋玉这样的普通士子砰然心动,恨不得追随左右。

事实上陈琼在士林中的地位也可以从《泯江文集》的书名看出一二,正常来说,时人集文成书的时候,书名都喜欢用作者的名号,像是陈琼这本书,完全可以取名叫“郫县侯文集”或者“陈督水文集”,然而最后皇帝想的名字是《泯江文集》,这个显然不是因为皇帝不想替陈琼扬名,而是代表陈琼还有起复的机会,到时候负天下大名而出,那就不是区区郫县侯或者督水使者这种身份能打住了的,所以才会以泯江为名。

当然后面这些东西并不是宋玉自己想明白的,而是他父亲讲给他听的,毕竟宋家人丁单薄,后辈当中成才的不多,出了一个宋健之后,当然还想再多培养几个,可惜宋玉这哥几个当官的资质比宋健差得远了,靠他们自学只怕是看不到出头的那一天,只能天天耳提面命。

《泯江文集》的字数其实不多,毕竟陈琼虽然是个话唠,可也没到有人给他编语录的程度,而且有些话也的确不适合公开,所以这本文集里收录的都是诗词歌赋,既有他当初为林君萍写的那一段《洛神赋》,也有他在泯江码头与徐鸿儒对答时的内容,特别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尤其得到士人推崇。

至于抄张载的那句虽然振聋发聩,反倒是褒贬不一,有些人拍岸惊叹陈琼小小年纪便有如此雄心,当然也有人大骂陈琼年少轻狂,不自量力。

不过宋玉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那篇《蜀道难》,不但每天都要重读几遍,遇到心仪的句子还要反复吟哦,这时坐在牛车上左右无事,随手翻到《蜀道难》的页面,忍不住又吟诵起来。

读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之时,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